新闻背景
福建5岁小女孩因输血感染艾滋病一事,经媒体报道后引发舆论广泛关注。在为孩子感到痛心的同时,社会也要思考。既然输血感染风险不可避免,那么,除了毛毛(女童化名)外,还有多少人在这个生死线上徘徊?难道没有新的检测技术和医疗技术,将受血者的风险降至最低吗?
1

毛毛后的庞大群体

    央视新闻报道,福州5岁女童因在医院输血感染艾滋病。1月10日福建官方通报,毛毛因输注“窗口期”的血液而感染艾滋病的可能性极大。
    “窗口期”是指人体感染艾滋病病毒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后血液中才会产生艾滋病病毒抗体,在此期间HIV抗体检测呈阴性。通俗地讲,就是感染病毒后到能被检测出来之间的时间窗。多数人在感染艾滋病病毒后有2至4周的“窗口期”。除了艾滋病,据专家介绍,包括乙肝、丙肝、梅毒等传染病都有“窗口期”。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78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其中经医疗输血(包括使用血液制品)以及商业采供血感染艾滋病的人数约为6万余人。这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
    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科学技术条件下,国内外均无法消除“窗口期”输血传播疾病风险。目前只能通过新技术缩短“窗口期”,降低传播传染病的风险。

2

核酸检测缩短窗口期

  1月12日,国家卫生计生委举行了今年首次例行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在回应“毛毛事件”时指出,为降低窗口期风险,今年全国所有的血站都将采取核酸检测的方法。
    据了解,从2010年6月份开始,全国15家血站推行核酸检测。核酸检测可以大大缩短病毒检测时间,例如按照传统方法乙肝的窗口期是56天,但用核酸检测26天~33天就能看出来;丙肝的窗口期是72天,核酸检测则缩短为20~22天;而艾滋病病毒的窗口期是22天,核酸检测11天就能出结果。
    目前,我国已培训核酸检测技术骨干和师资队伍1800余人,初步建立了我国血站核酸检测人才队伍。但是,相对于酶联免疫检测方法,核酸检测灵敏度高,对设备、实验室条件和操作人员技术等的要求较高,而我国各血站的水平差异较大,尤其是一些中小血站,人员素质和基础设施的提高将面临一个不小的挑战。

3

自体输血断传染源头

  除在检测技术上的改进外,自体血回输也是今后输血工作发展的方向之一。
    自体血回输在国外已开展20多年,国外60%-80%的外科手术均采用自体输血。我国起步晚,于1996年底率先在湖北省开展此项工作,2年来200余例自血回输 ,均在患者术前数日或数周采集血液,每次400 ml于4℃储血冰箱中保存备用,分别于术前 、术中、术后输注,此方法适用于各科择期手术病人和骨髓移植供者,更适用于稀有血型和交叉配血有困难的患者,无一例发生不良反应。
    据最近报道,北京自体血回输已达医院用血量的20%。以北京阜外医院为例,目前超过七成以上的成人患者住院期间不需要异体输血,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因输血导致的传染病传播。
    (以上资料综合新华网等公开报道)


分享专题:

 出 品: 中华网新闻中心

 制 作: 戈 爽

 时 间: 2015.01.20

分享专题:
往期回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