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 题:《红海行动》背后的真实故事 ——对话外交部领保中心常务副主任杨舒
新华社记者潘洁、郝晓静
影片《红海行动》在春节期间热播。这部电影以“也门撤侨”事件为背景,讲述了中国海军蛟龙突击队奉命执行撤侨任务,兵分两路进行救援,同时阻止恐怖分子不法行动的故事。
那么,现实中的也门撤侨行动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真实故事?面对各类海外风险,中国公民应该如何防范和应对?新华社记者近日独家专访外交部领事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杨舒。
记者:春节期间电影《红海行动》热映。您和您的同事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海外撤侨事件?
杨舒:我看过这部电影。电影的背景是真实事件,就是2015年我国组织实施的也门撤侨行动,但电影的主要情节均为虚构,这次撤侨行动中没有中国公民被绑架,我国军事人员也没有在也门境内执行武装行动。
类似的撤侨行动近年来有不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就先后组织实施了10余次人员撤离行动。也门撤侨行动是我国第一次动用海军军舰作为主要交通运输工具。
记者:也门撤侨行动中有哪些让您印象深刻的故事?
杨舒:2015年3月,也门一片战火,当地600多名中国同胞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我国驻也门大使馆第一时间向国内提出建议,尽快撤离在也门中国公民。当时,我驻也门使馆和驻亚丁总领馆的外交官们白天冒着枪林弹雨四处奔走联络驻在国当局,协调军舰进入也门的手续,组织同胞集结撤离。晚上,他们只能睡两三个小时,睡觉地点则是家里相对安全的卫生间。
有个事让我印象深刻。有一次,外交部几个同事跟驻亚丁总领馆的马冀中领事通电话。说着说着,突然一声低沉的响声,然后便没有了声音。过了10多秒钟,那边才重新传来马领事的声音。那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不好意思,刚才附近有个炸弹爆炸,把我的手机震掉了,咱们接着说”。外交官在非常危险的情况下想到的仍然是工作,是同胞的安危。
新华社利雅得5月10日电 特稿:寻找流沙下的丝路要津——中沙联合发掘神秘消失的红海古港 新华社记者涂一帆 水底下,曾经是港湾与航道;流沙下,曾经是古代季节性河流;荒漠中,分布着大片建筑遗址和大型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