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国际新闻 > 正文

揭秘日媒“外交学者”:总编是澳大利亚人(3)

2016-06-08 08:40:31  综合    参与评论()人

陈定定说,“虽然我们的观点也有分歧,但编辑不会干扰,最终刊登的文章基本能原汁原味地反映作者的观点。以前我试过和其他媒体交流,但他们的心态不够开放,不太愿意接受。我不知道它算不算日本媒体,但它的氛围开放,一般的日本媒体没有这个气度,应该让日本媒体好好向他们学习。”

中国学者邱稚博最近半年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工作期间,在“外交学者”上发表了数篇文章。她认为,这是一个智库类媒体,是国际关系领域比较广泛阅读的资讯平台,像中国政策方面的文章,很多国内外学者都会阅读和援引。

邱稚博说,与她保持联系沟通的是“外交学者”在华盛顿的编辑香农·蒂耶齐。在她发表的数篇文章中,多是投稿,也有约稿合作——一篇有关特朗普中国政策的。“编辑通常比较尊重作者的本意,很少做大面积修改,有时会依据(电子)版面做适度删减。”

今年可能改姓“美国”

“外交学者”选择稿件有几个标准,比如“多元”——比起报道美国,以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为主题的稿件更受青睐;比如“专业”——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的作者往往被看成合适人选。转型7年来,越来越多质量不错的文章出现在“外交学者”网站上,令其知名度显著提升。但与主流媒体相比,它仍有些“微不足道”。

前不久,《环球时报》记者在夏威夷参加美国东西方中心主办的一个媒体交流活动时,特意询问有关“外交学者”的事,结果来自华盛顿等地的美国记者均表示“没听说过”。记者询问日本学者,他们也表示“闻所未闻”。只有来自澳大利亚的记者对“外交学者”很熟悉。

在中国,“外交学者”常因其“日本”属性受到更大关注,但不少学者认为这个媒体并“不入流”。当然也有日本问题专家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该媒体上的多数文章以现实主义思路分析国际形势,就其特点而言明显不是典型的日本媒体,其声音相当多元,和当下日本媒体日益自闭的倾向明显有别。

记者在专访杰姆斯时,向他提及这些细节时,他表示不敢相信华盛顿的记者竟然没听说过“外交学者”,“不知道他们每天读些什么。”杰姆斯说,通过某些渠道获取的信息显示,“外交学者”在华盛顿“很出名”。“没关系,我们不是(英国)《经济学人》。我们很小,只是通过良好的经营使我们看起来大些。”

事实上,所谓的“良好经营”没能给“外交学者”带来经济实惠,用杰姆斯的话说就是“这是一门卓越非凡的生意,可惜在财政上不是”。尤其对于在线杂志来说,谁都喜欢免费的东西。

“外交学者”的当务之急是实现财政独立,不再依附于Trans-Asia公司。在日本,“外交学者”可以从Trans-Asia公司“蹭办公室、蹭员工”,节省不少开销,可英语普及程度之低使他们很难开拓日本读者群,拉到日本广告。

在采访快结束时,杰姆斯说,他打算在美国注册一家公司来运营“外交学者”,顺利的话可能今年搬到华盛顿。“那时就是美国媒体了,不过它始终归澳大利亚人所有。”他还打算加强对体育、艺术等领域的报道,让这个平台更多元。但他表示,不希望“外交学者”成为反映“华盛顿思想”的美国媒体的一员。可那样一来华盛顿会高兴吗?这个目标能实现吗?一切都是未知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