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国际新闻 > 正文

揭秘日媒“外交学者”:总编是澳大利亚人(2)

2016-06-08 08:40:31  综合    参与评论()人

“外交学者”的英文是“The Diplomat”,也有“外交官”的意思。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规范和统一译名的新华社译名室之所以以“外交学者”命名,依据的是“译名从主”原则,该媒体网站上以前有过“外交学者”几个汉字。属地写“日本”,是因为它的总部在东京。由于该媒体自称“The Diplomat Magazine”,一开始(2011年5月)的译名为“日本《外交学者》杂志”,后来考虑到它只是一个网媒,2014年4月改为“日本外交学者网站”。

“外交学者”和“外交官”在日语里的汉字和意思与中文一样,记者用日语询问杰姆斯是否知道在中文里被翻译成了前者,与他的初衷是否一致?他表示没有意见。记者又问:被视作日本媒体呢?他却直截了当地回答道:“不,这不对!”

“当时(2007年)不是收购杂志社的好时机。”杰姆斯说,互联网走向繁荣,让读者的阅读习惯发生变化,第二年的“雷曼冲击”导致《外交学者》杂志的广告业务受重创。一边是澳洲高昂的印刷费,一边是拉不到广告的现实,这让杰姆斯陷入窘境。他开始频繁往返东京和悉尼。2009年,因过度劳累他甚至昏厥入院。然后,在奥巴马正式就任美国总统那天,他的小女儿出生了,这让他做出决断——关掉悉尼办公室,转战东京;同时转型在线杂志,降低成本。“这只是一个生意上的决定,因为我的家庭和公司都在东京。”

“外交学者”有中亚、东亚、大洋洲、东南亚等十余个频道,分经济、政治、外交、安全等不同领域,并有“中国力量”“亚洲防务”“东京报道”等栏目。上面的文章,作者不同,读者各异,导致对这个平台的判断和解读大相径庭。杰姆斯说,美国人读了中国学者写的文章,会感到“外交学者”偏向中国政府;中国人读了鹰派美国人的文章,会批评“外交学者”不客观。复杂的背景和颇具看点的文章逐渐引发外界对“外交学者”的种种猜测,比如“中国政府在美国创办的”“反华中国人在日本创办的”“中央情报局创办的”等。

“我是澳大利亚人,对‘外交学者’享有100%的权利,没有任何美国、中国或日本的力量参与”,杰姆斯说,“我们的目标是提供平台给不同的人发声。”

杰姆斯对外界的误读有所了解,有时会有读者留言说他们拿了日本政府的钱,他会回复说:“好好看看我们是怎么写日本政府的,很明显我们不是日本媒体。”“我们无法控制这些,到现在还有人认为奥巴马是在肯尼亚出生的呢,你能怎么办?或许说‘外交学者’是亚太媒体更好吧。”

他眼中的“中国观点”,中国学者眼中的它

“外交学者”有三四十名固定作者,数百名非固定作者,分布在不同国家,其中30%至40%在美国。和多数英语出版物一样,由于语言障碍,虽然总部在东京,“外交学者”没有一名来自日本且住在日本的作者。而为数不多的中国学者是其一道风景线,比如沈丁立、陈定定、金凯等。

在1个小时的访谈中,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陈定定被杰姆斯反复提及。“我认为,陈定定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代表了中国观点”,杰姆斯说,“当然,他写的很多文章我不认同,但我认为至少要去了解。就像对待中国一样,比如在南海问题上,我确定‘外交学者’和中国的观点不同,但可以先了解,再讨论,和而不同。”

陈定定7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他大概每周在“外交学者”上发表一篇文章,两年来已发表100篇左右,其中9成是关于亚洲和中国外交,涉及中国内政的大概有十几篇。他说,他以前就对“外交学者”比较关注,而且全世界很多学者对它都很关注。“2014年的时候,‘外交学者’招聘专栏作家,专门就亚洲安全问题撰写稿件,用意是不仅刊登西方学者的文章,更希望多发表中国学者的看法,多听来自中国内部、中国的声音。我认为这是非常有远见的做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