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耀仔”的故事直抵人心(1)

2016-10-26 14:29:12  光明日报    参与评论()人

让“耀仔”的故事直抵人心

——福建宁德村支书周炳耀先进事迹系列报道引发社会强烈反响

“这个人,触碰到了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太阳照得到的地方,再找不到第二个这么好的人了”“那个受欢迎的‘耀仔’走了”……10月17日以来,村支书“耀仔”的故事广为传颂。他的感人事迹,不仅中央主要新闻单位的重要版面、重要时段进行了充分报道,北京、上海、广东的都市媒体也给予了重点关注,新媒体的H5作品被集中推介和频繁转发形成“霸屏”效应,截至25日被点击阅读近500万次,网友献花100多万次,网上关于他的话题总阅读量达上亿次。

这位村支书叫周炳耀,生前是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卓洋乡庄里村党支部书记,被村民亲切地称为“耀仔”。在抗击台风“莫兰蒂”过程中,他为了保护村民生命和财产安全落水牺牲,生命在45岁的华年永久定格。深秋时节,“耀仔”的故事给人以温暖和感动,这股暖流还在继续给人以力量和信心。

在台风中身入、情入寻找“耀仔”的故事

9月27日上午,中国青年报记者何林璘来到首都机场,计划直飞福州。正常情况下当天下午就可以抵达周炳耀的家乡庄里村了。但事与愿违,她到达古田县城已经是深夜了。

都是台风惹的祸。9月15日,台风“莫兰蒂”刚刚在福建肆虐,28日“鲇鱼”又再度来袭。27日下午的福州,风雨交加。她乘坐的航班,紧急迫降杭州。她匆忙赶往高铁站,在最后时刻总算踏上了前往古田的列车。

人民日报记者张洋就没有她幸运。他乘坐的从北京直飞福州的航班,起飞时间稍晚,紧急迫降在长沙。只好第二天一大早,从长沙乘坐高铁到江西上饶,再转乘高铁到福州。而福州到庄里村正常情况下车程也需要3小时。他到达庄里村已经是9月28日下午3点了。

“真是奔波了一路,让我切身地领略台风的威力。有了这样的经历,顶着台风采访抗台风英雄,有特别的感同身受,心中充满了敬意。”张洋说。

为了大家,为了家人,周炳耀是个“拼命三郎”。他为什么这么拼?带着这样的问题,张洋展开采访,他发现,这是因为周炳耀似乎与生俱来拥有“心中有他人”的温情。

这份动人的温情让记者们深受感染。尽管采访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但记者们设法加以克服,力争寻找到与“耀仔”有关的感人故事。

在会议室与村民座谈中途,停电了,门外大雨滂沱,室内一片漆黑。记者们打开手机上的电筒,继续采访。在周炳耀出事地点,雨下个不停,尽管打着伞、穿着雨靴,还是一身湿,但采访不曾中断。为了让村民接受采访时保持自然、放松的状态,记者们要么特意把采访地点定在厨房里,要么冒着雨跟村民一起到养菇大棚里,边闲聊、边采访。有些年长的村民说话有口音,记者们不时请当地年轻人帮忙,求助“翻译”,耐心地核实每一个细节。

采访的过程,对于记者们而言,也是一次受教育的过程。“周炳耀最让人感动的,是他深入骨髓的故土情怀,以及对父老乡亲情同手足的爱。这是他奉献这块土地、为之献身的情感基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就像一盏灯,无声地点亮在这个偏僻的山村,默默发着光。采访中,我没有找到他的豪言壮语,但他所做的看似寻常的一切,诠释了何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诠释了何谓脱贫攻坚第一线核心力量。”新华社记者廖翊说。

澎湃新闻记者李闻莺和同事在国庆长假期间,放弃休假机会,再次来到庄里村进行补充采访。她说,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周炳耀的朴实无华,“他作为党员的‘先进性’是可以学习和效仿的。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个人物是丰满的。他不仅热爱工作,心里装着群众,同时也爱自己的家人。作为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好兄弟……他在这些个人角色中,一样有责任、有担当,这一点令人敬佩”。

123全文  3下一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