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首支舰载直升机团:曾冒险接护被劫570天船员

2017-07-25 20:33:24  央广军事    参与评论()人


直九直升机编队出航。

央广网山东7月25日消息(记者杨宸琇)七月盛夏,伴随着阵阵蝉鸣,网络媒体国防行记者团来到了北海舰队航空兵某独立团。作为我军第一支舰载直升机团,一代代舰载机人“敢飞惊天第一着、争做大洋开天人”,先后圆满完成了中外联合演习、远洋救援护航等300多项重大任务,创造了中国航空史上60多项首次和第一。

5分20秒,他们勇破十多个国家舰船重围“抢”到数据舱

1979年12月,3架“超黄蜂”直升机在上海长江口实现首次着船成功,第一代舰载直升机飞行员就此诞生。5个月后,这支年轻的队伍远赴南太平洋,执行火箭数据舱打捞任务。

就在出发的前三天,一个机组发生严重事故,7名战友壮烈牺牲。飞行员郭文才在日记中写下“志向大洋双泪留,为国复命不回头”,还来不及哀悼战友,便含泪带领机组踏上了征程。

在火箭溅落区周围,十多个国家部署了大量舰艇、飞机,准备争抢数据舱。此时,云底高仅150米、能见度不足2公里,为确保国家核心机密安全,郭文才机组驾驶4架“超黄蜂”,冒险提前进入降落点警戒区,勇破十多个国家舰船重围,成功“抢”到火箭数据舱,仅用时5分20秒。


直八着舰训练。胡宝良摄

讨教夜间着舰经验,外军:无可奉告,只有上帝知道

夜间着舰,一直是舰载机训练的“禁区”。“就像走夜路,因为视线原因都可能磕磕碰碰,白天我们还可以通过舰船的晃动幅度来判断着舰条件,晚上的不确定因素多,风险自然就大了。”飞行员张科言告诉记者,夜间着舰对技术要求极高,飞机下滑进入甲板的方位、速度和高度务必准确,稍有不慎,就可能撞到舰上的建筑物,甚至滑出甲板掉进大海。

一次,在与外军联演时,团领导向一名外军机长讨教夜间行进间着舰的经验,对方耸耸肩说:“无可奉告,只有上帝知道。”

吃了闭门羹的任务机组当即立下军令状,把晚上当白天训,一天当两天练,先后解决了30多个飞行技术难题,一步步将该型机的护航之路由“天堑”变成“通途”。那年1月22日晚,舰载直升机夜间行进间着舰成功,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没有损坏一架飞机。

如今,该团作战编组对拥有着舰平台的海军所有型号的舰艇,全部具备昼夜行进间着舰能力。


海上紧急出动。

冒险接护被劫570天船员,获救时最瘦只剩39斤

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亚丁湾、比斯开湾、加勒比海……一张标注该团数十项重大任务航线的世界地图,让记者对中国海军走向深蓝的漫漫征程一目了然。

在第十二批护航中,程文刚机组临危受命,接护被海盗劫持570多天的台湾“旭富一号”渔船的26名获释船员。接护地点位于索马里海岸,需要深入索马里海盗老巢。

“那时,海上风浪渐大,拍岸浪达5、6米,又是在异国陌生海域。天渐渐黑了下来,四周可能还隐藏着凶猛的海盗,这完全不符合着陆条件。”飞行员程文刚告诉记者,更为困难的是,海滩上全是砂石,无法搜索到着陆点。

降还是不降?舷窗外的光线已经开始变暗了,程文刚一咬牙,果断利用海水涨退间隙,在约10米宽的潮湿沙滩上,采取半米悬停、右轮软接地方式,先后飞行6个架次,安全救援了26名中外被劫船员。

“我们接到他们的时候,每个船员都是衣衫褴褛,最瘦小只有39斤,其他人差不多也只有70多斤了。”程文刚说,当时在直升机上噪声太大,船员们说了什么他已经听不清了,但当他回过头,看到那些热泪盈眶的感激眼神,便觉得这次险冒得值。

这次营救,程文刚机组共同创造了首次在大风浪、高海况、陌生异国海域使用直升机接护船员和首次暗夜无灯光引导陌生区域选择野外着陆场悬停等护航史上8个第一。


舰载直升机正在为亚丁湾各国商船保驾护航。

(责任编辑:李皓 CN002)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