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新闻专题报道 > 2016里约奥运会 > 正文

为何中国“奥运工厂”诞生的冠军越来越少?(1)

2016-08-23 12:05:33    中华网  参与评论()人

中国的体校长期以来培养了无数的奥运冠军,但近年来不断发展的中产阶级可能减缓这台强大的机器生产奖牌的速度。

几十年来,把年轻运动员送进所谓的“体育工厂”接受“碾压式训练”是一种获胜的策略:中国自1980年重返奥运以来,共计赢得了500多枚奖牌,其中包括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豪夺的51枚金牌。

中国的“奥运工厂”为何诞生的奥运冠军越来越少?

4至7岁的小运动员们在体校接受体操训练。

然而,中国运动员在里约登上领奖台的次数,远远少于四年前的伦敦奥运会,这意味着这一陈旧的体制可能正在费力地勉强追赶日新月异的中国。最终,中国队在金牌榜上仅列第三,排在美国和英国之后,而在四年前的伦敦,中国队豪取38枚金牌。

中国拥有着至少14亿人口。在2012年伦敦奥运上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极大振奋了英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然而这个国家的人口只有6500万。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人民拥有的工作机会极其有限。”北京大学性别、体育和社会研究中心主任董进霞解释说:“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的工作机会更多了,再加上一直推行的独生子女政策,父母们更不愿意让孩子受专业训练的苦。”

随着中国中产阶级的发展,体校的招生数额锐减,这一现状使得国内一些顶尖的体校也被迫削减或合并训练项目。据官方数据,中国现有体校的数量从1990年的3687所减少到2183所。

北京什刹海体校一直是国家体育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办校至今走出了国内95%以上的冠军选手。(注:原文如此)多年来它一直被视作中国顶尖运动员的核心生产线,其体操队也因培养出众多金牌选手而闻名于世。

虽然墙上贴满了中国奥运明星们的海报,副校长张静告诉NBC记者说,什刹海体校的关注点已经更多地转向 “全面发展”,目的是既能确保运动员们在体育竞赛中取得好成绩,也能为自己以后的生活提供保障。

这意味着这所精英学校正开始转型。什刹海体校不再开设举重或排球训练项目,曾经缔造传奇的体操队训练基地现在变成了高尔夫室内练习场。

张远荣(音译)每周在这里上三次高尔夫课。这个7岁的孩子告诉NBC记者,她不在乎比赛结果,并腼腆地笑着说她打得“还不错”。

中国的“奥运工厂”为何诞生的奥运冠军越来越少?

张远荣(音译)在接受高尔夫训练。

“我的父母都打高尔夫,”当被问及为何选择这个项目时,她说:“他们告诉我,不管你年纪多大,你都能打高尔夫。”

也许对美国父母而言,孩子因为兴趣或者强身健体而运动很正常,但在中国这意味着对于体育在生活中的重要角色所持态度的翻天覆地的改变。

在上世纪50年代,一种苏联式的训练模式在革命后的新中国建立起来,以期在世界上赢得一席之地。体育变成了政府提升民族自信心的一个重要工具,而家长们也把这一可以得到资助的体制作为自家孩子成功的机会。

从那时起,中国严格的训练体制总是和一些运动员被迫远离家人,在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中泪流满面的画面联系在一起。形成这种印象不是没有依据的:跳水运动员吴敏霞在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得到金牌之后,她才被告之母亲一直在和乳腺癌作斗争,而她的外公外婆早在一年多前已经去世。当时,吴敏霞的父亲吴钰明告诉《上海晨报》记者:“很久以前我们就已经知道她不完全属于我们,天伦之乐也是我们所不敢想象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