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谋定思变 企业积极转型“智能制造”

2017-11-07 07:05:58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朱宏任介绍,2017年,全国19.3%的企业已经实现了综合集成,22%的企业具备了业务集成的良好条件,短期内有望进入集成提升阶段。63.2%的企业普及了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34.1%的企业实现了关键工序数控化,30.1%的企业实现了网络化协同,22.3%的企业开展了服务型制造,6.7%的企业开展了个性化定制。产生了一批智能制造试点标杆项目,智能化改造后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0%,运营成本平均降低超过20%,产品研制周期平均缩短35%。

IDC国际数据公司中国区总裁霍锦洁认为,近年来,数字化转型已在中国制造业达成高度共识。有84.9%的受访企业表示,他们正在进行数字化转型,尤其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和能力来驱动组织商业模式创新和商业生态系统重构,引领他们走向智能制造。到2020年,中国40%的制造企业将通过供应链、工厂运营、产品与生命周期间的集成获得新的商业价值。

与此同时,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我国转型“智能制造”过程中,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首先,国际竞争激烈,使中国制造业面临中高低端产业“全面承压”。

朱宏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董明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美国、德国、法国等先后出台促进制造业发展的方案,旨在通过“制造业回归”确立新的优势。美国提出的工业互联网和先进制造业2.0,侧重于从软件出发打通硬件,力图以互联网激活传统制造;德国提出的“工业4.0”,则侧重于从硬件打通到软件,用“信息物理系统”使生产设备获得智能,建立完善的工业生态圈。与此同时,墨西哥、越南、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加快承接产业和技术转移,这给中国高端与中低端制造业带来“前后夹击”“双向挤压”的局面,中国制造业全面承压。

其次,“低端锁定”致使中国发展“智能制造”存在“空心化”风险。

朱宏任指出,随着中国智能制造的持续推进,智能化改造所需的高端装备需求量将快速增长,而国内还没有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能装备提供商,面临智能制造的巨大需求成为少数国外核心技术拥有企业的盛宴,而难以转化为我国高端装备升级发展战略机遇的现实风险。目前大多数国内机械零部件企业只能生产中低端产品,尚不能够满足高端智能装备发展的需求。核心零部件、元器件及关键智能装备主要依赖进口,智能制造存在“空心化”危险。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