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ST慧球落实五大整改要求 公司复牌后继续ST至少六个月

2017-09-09 07:18:37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本报记者 朱宝琛

2016年以来,ST慧球上演了炮制“1001议案”等“奇葩”闹剧,引起市场广泛关注,公司自2017年1月6日起停牌整改。昨日,公司披露了长达60余页的整改报告和多份提示性公告,股票复牌交易。记者观察到,之前市场报道的ST慧球相关案情,充其量仅是只鳞片爪,直至这次整改报告披露,才真正呈现了这个案件的全貌。

对此,有评论人士认为,单仅从整改报告的内容看,ST慧球违规所采取的作案手段手法之多,持续时间之长,违法情节之严重,影响之恶劣,均是资本市场20多年以来所罕见。

ST慧球案尘埃落定

“荒唐”违规受严惩

2016年以来,ST慧球信息披露和规范运作重大违规,违反勤勉尽责的基本要求,蓄意挑战监管底线,市场高度关注,投资者反应强烈。

根据ST慧球整改报告,其违规情节众多,拒不披露重要股东的权益变动情况,多次蓄意对外泄露重要未披露信息,信息披露管理处于失控状态;隐瞒披露实际控制人,董事会多项重大事项决策违规,公司治理机制和内控制度完全失效;尤其是蓄意编制含有1001项议案的股东大会通知,更甚者欲将钓鱼岛归属等涉及国家主权事项作为议案提交股东大会审议。上交所公司监管部门负责人表示,“ST慧球的这些行为,蓄意侵害上市公司和投资者合法权益,无视信息披露基本义务和基本规范,公然挑衅信息披露规则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影响极其恶劣”。

值得关注的是,2016年8月份以来,上交所向ST慧球先后发出的各类函件居然多达34份,其中问询函12份,监管工作函16份,其他通知通报6份。对于这些监管函件,上交所相关人士更是直言,公司大部分未予以回应。从事件过程看,随着ST慧球的闹腾不断升级,监管措施也是层层加码,双方可以说是“针尖对麦芒”,充满对抗性。

市场评论人士认为,从整个过程看,监管机构对ST慧球的监管逻辑非常清晰。比如,2016年8月,上交所发现鲜言隐身证代,ST慧球信息披露不畅,实际控制人不明等异常情况,及时暂停了公司的信息披露直通车资格,避免其随意发布误导信息。又比如,上交所其后又发现ST慧球购买房产决策违规、涉嫌向鲜言关联方输送利益,多次泄露未公告的重大信息,外部已丧失公司有效信息来源,又向公司提出了限期整改的要求,在拒绝整改的情况下,2016年9月对公司股票实施了ST处理。在ST慧球炮制出了的1001项股东大会议案后,上交所更是要求公司全面进行整改。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