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 国企重组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快。公开信息显示,从3月下旬到6月中旬将近3个月的时间里,国务院国资委已经7次对央企和地方国企进行调研。
何善懋
责编:赵泽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25期)
国企重组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快。公开信息显示,从3月下旬到6月中旬将近3个月的时间里,国务院国资委已经7次对央企和地方国企进行调研。其中,地方国资改革是此次调研的重点之一,调研的省份有豫鲁粤赣湘辽闽等,分析人士指出,这次密集调研,既是总结国企改革经验,也是督促下一步改革。同时,央企和地方国企的改革不仅是各具特色,而且也是“各有打法”。
本文以江西中烟为例,就地方国企重组改革的“各有打法”做一个全面和深度剖析,从中对国企改革的思路、措施及成效作一些交流和探讨。
江西中烟是江西省内第一利税大户,但是,相对全国其他烟草强省,江西中烟公司生产点多而散、小而弱、技术装备落后、自动化控制水平较低的状况,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也成为江西中烟必须突破的瓶颈。为此,改革重组赣州卷烟厂,调整公司生产布局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2012年,根据国家烟草专卖局“卷烟上水平”的总体部署和江西省“十二五”规划,经国家局批准,将原赣南卷烟厂和原兴国卷烟厂进行重组改革,两厂合一,进行易地技术改造组建赣州卷烟厂。作为江西中烟的一家基层制造企业,赣州卷烟厂承担着较重的生产任务,被赋予的期望也很沉重,但留给企业的时间窗口却不多。企业重组改革启动之时,各项基础都十分薄弱,面临的问题矛盾也千头万绪,重组改革之路不轻松。
重组改革之“三难”
重组改革之难,难在人和。客观上,企业重组,不可避免要解决岗位重叠、人员冗余的问题,原赣南卷烟厂和原兴国卷烟厂1000余名员工岗位几乎都要重新划定。与此同时,两地员工从相距100多公里的南康、兴国,跨城迁徙到赣州工作生活,吃、住、行、子女教育等,都是摆在面前实实在在的问题。主观上,两厂员工在文化认同、管理理念、生活习俗等方面也存在差异,人心不齐,沙砾难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