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武维华委员
加快农业补贴政策改革
我国农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生态环境代价,农业生产“转方式、调结构”迫在眉睫。应以绿色、生态为导向,加快农业补贴政策体系改革。
加大耕地保护利用补助,明确将农业补贴政策的核心目标向“保产能”转变,将补贴用于支持减少耕地过度开发、保护土壤耕层和有机质,鼓励农民减少化肥农药施用,加大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支持力度;扩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规模,安排补助资金管护好已退耕地,提高天然林停伐补助标准;完善草原生态奖补政策,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和退耕还湿试点,建立湿地保护补贴制度;建立农业用水精准补贴机制,在地下水超采区尽快推行休耕制度。
同时,建议取消或削减部分与绿色、生态理念不符的补贴政策。比如,削减渔用柴油补贴政策投入,加大对渔民转产、渔业资源修护和保护、健康养殖及远洋捕捞补贴力度等。
(本报记者张烁整理)
黑龙江省农委主任王金会代表
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去年是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取消玉米临储制度的开局年。一年来,黑龙江省种植结构实现良性调整,调减玉米1922万亩,占全国2/3,打赢了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第一场硬仗,也为全国深入推进改革积累了经验、探索了路子。
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要把握粮食产能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两条底线,协调好种养加销关系,打好改革的组合拳,实现国家减负、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发展生产,增加优质绿色高效农产品供给。狠抓加工转化和过腹增值。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以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作物为主,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强化农产品市场开拓。组织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展会营销、互联网营销、品牌营销,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等,让农民增收,补齐“种强销弱”这块短板。
(本报记者方圆整理)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院长唐洪军代表
农民增收是改革核心目标
农业供给侧改革,首先要把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作为主攻方向,在深层次上从产业和体制两个方面,增强供给体系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其次,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核心目标,农业经营效益的提升、农民收入的增加,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检验尺度和持久动力。改得对不对,市场说了算;改不改得动,农民说了算。再次,要把改革作为根本途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深刻变革,不能只动结构、不动机制,要用改革的办法激发活力、增进动力,要坚持市场化导向,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最后,要把创新思维作为重要动力,以发展的眼光看当前形势和未来走势,既坚持问题导向,又坚持目标导向。着眼新主体、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用城乡统筹的视角,研究城乡关系变化,促进金融、土地、农民工等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用城乡一体化的方法推进改革。
(本报记者李坚整理)
《 人民日报 》( 2017年03月09日 09 版)
(责编:乔雪峰、夏晓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