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很多家长将陪伴作为教育孩子的第一要务,并尽量抽出更多时间陪伴孩子,尽可能地了解孩子,走进他们的心里。但是,一起作业调研结果却发现,家长口中所谓的陪伴,与孩子所感受到的陪伴,实际上并不完全相同。那么,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呢?
孩子家长“各执一词” 数据揭露“陪伴隐忧”
日前,一起作业在平台上发起了一次“亲子陪伴”调查,回收 59861份家长数据和 1058296份学生数据,分别从父母和孩子的视角,针对陪伴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调研,为我们揭开了“陪伴”背后的“隐忧”。
压力大、工作忙、节奏快是当下很多父母面临的现实。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对孩子的陪伴到底够不够呢?相信这是很多人非常关心的问题。在一起作业的调研中,我们发现父母和孩子对这一问题的分歧非常大,只有 36%的父母觉得对孩子的陪伴够了,而觉得父母的陪伴够了的孩子却占到 73%,两者相差达一倍之多。
那么,平日里家长都是如何陪伴孩子的呢?在“你陪伴孩子的主要方式?”这项调研中,有 53%的父母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能参与到孩子正在做的事中, 36%的父母以旁观为主,还有 11%的父母则主要忙自己的事,这就产生了所谓的“物理陪伴”。
而在“跟孩子在一起时,你会经常看手机吗?”这项调研中,从来不看的家长只有 7%,经常看的有 27%,偶尔看的占到 66%。可见,手机已经“绑架”了很多家长,并严重“侵占”了家长陪伴孩子的时间,让很多家长的陪伴“形同虚设”。前几日,有媒体报道陕西咸阳的肖女士由于在游泳池内玩手机,导致4岁的儿子在离她仅 3? 4米的地方溺水身亡。可见,这种“身在曹营心在汉”式的“物理陪伴”,对孩子来说并无裨益,更甚者会产生难以挽回的严重后果,为每一位家长敲响了警钟!
这种因为缺乏有效沟通,造成孩子心理陪伴缺失的现象被称为“隐性失陪”,也就是单纯的“物理陪伴”。正是由于父母的陪伴多以“物理陪伴”为主,不够走心,才导致 64%的父母觉得对孩子的陪伴并不够,但对于 73%的孩子来讲这种“物理陪伴”已经够了。这也是为什么在“父母对孩子的陪伴够吗?”这个问题上,父母和孩子相差了一倍。教育专家指出,长期处于“物理陪伴”中的孩子容易出现性格孤僻、暴躁易怒、交流障碍等现象,它比失陪更普遍,也比失陪更容易被家长们所忽视。
从物理陪伴到心理陪伴 打通陪伴“最后一公里”
父母在陪伴孩子的方式上存在很多问题。那么,在陪伴内容上,他们做的又如何呢?一起作业调研发现,妈妈和孩子对陪伴内容的理解大致相同,在陪伴过程中,妈妈更多扮演着一个“学习监督者”的角色,辅导作业、学习,送孩子参加辅导班、兴趣班是妈妈们陪伴的“重点”。
而爸爸和孩子对陪伴内容的理解则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爸爸心中,关心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是主要任务。因此,爸爸们陪伴孩子的主要内容是辅导作业、旅行和聊天。而在孩子心中,爸爸对学习的监督并不像妈妈那么明显,辅导作业、旅行和体育运动是爸爸们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