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一些农村电商产业园“华而不实”(2)

2017-01-25 11:38:28    经济参考报  参与评论()人

“村民对于电商培训的参与度也很低。”杨雪林说。他的团队在村里也做了一些培训,但一场培训下来最多就10来个村民自愿来听。

“服务商提供的培训内容与企业需求有一定差距。”一位参加过培训的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自己多次参加培训,但是培训主要内容几乎没怎么变动。而企业更需要学习的品牌推广、营销体系等内容服务商并没有提供。

在通海县,也存在类似问题。“服务商内部人员结构不稳定,怎么能做好工作。”杨俊说,到2016年3月,该县引进的电商服务商总共就2到3人。现在服务商负责人又提出要辞职。

一些基层干部也反映说,中西部地区电商发展较为滞后,即便给予很多优惠条件,服务商也很难引入。

其次,电商产业定位不准。“企业想靠电商活下去,是不可能的。”王汝荣说,虽然线上销售拓展了企业销售渠道,而电商品牌推广与线下推广差异性较大,且成本更高。他粗略计算过,如果要让推广稍微有些效果,那么推广的费用至少占销售额的20%。

这就导致线上基本不赚钱,反而增加了企业成本,线下反哺线上更是“一种常态”。因此,虽然入园了,但是一些企业开始产生观望心理。

第三,绩效考核过快,项目实施效果并未显现出来。部分试点县电商办工作人员说,商务部将对第二批试点县进行绩效考核,他们最近都在忙着整理考核材料。他坦言,虽然这是阶段性的绩效考核,主要审计资金流向和项目实施进展,但要评价项目效果有些“操之过急”。

“去年7月电商孵化园开园,半年时间就有多大成效是不实际的。”试点县的一位工作人员认为,自去年获得电子商务进农村试点后,县里就开始忙着细化相关政策,通过招投标引入电商服务商、协调装修电商孵化园,但这都需要时间。

多方建言破解农村电商困局

记者梳理发现,496个县被列入试点县中,中西部、革命老区和国家级贫困县的占比明确提高,体现了国家希望通过电商进农村,强力扶持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助力扶贫攻坚的政策意图。然而在多地建产业园、推电商培训遇冷后,应着重关注培育可持续发展的电商产业、增强试点县电商服务商的服务能力等方面。

“各地要根据自身区位特点打造优势电商产业。”浙江大学CARD农村电商研究中心副主任曲江认为,每个县的具体情况不一样,有些县的地理位置很好,就可以做一个附近几个县的物流中心;有些县有比较好的农产品,就直接做电商;有些县只有闲散的农户,那就可以用来搞电商运营中心。每个县都要因地制宜,在更高的角度格局去规划。从产品到商品,从商品到网货,中间的环节很多。必须是一盘大棋,必须整体统筹安排,必须要几个县联动合作。

一些从事电商的企业负责人也认为,要发展好电商,首先要政府、企业都要找准产业定位,细化产业分工。“要让专业的人员做专业的事。”

“要将人才培训变为人才培养。”杨雪林认为,电商服务商应该制定不同的培训方案,以供不同需求的电商从业者提升自己。而政府需要在其中监督好服务商培训落实情况。

阿里研究院专家、农村电商专家盛振中认为,在服务商方面,的确存在“不诚心、不专业”的问题,具体而言就是不用心、不踏实为当地电商谋发展,同时有些服务商的能力低。

一些电商专家认为,作为农村电商生态体系中两个重要的角色,政府相关负责人要善于学习,更多地掌握电商发展的相关信息,熟知当地电商发展的现状,才能对服务商有清晰的判断力;而服务商也切忌只讲模式不干实事,或者全国各地四处设点,缺乏有经验的人员落地执行。只有深耕本地,政府和企业充分互动,稳扎稳打才能见成效。此外,身为电商发展的主体,企业和创业者即要借势政府、服务商和平台资源,也需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接收新思路新观点、大胆尝试互联网以用户和数据为中心的做法,进行转型升级和突破。

“农村电商不可能一蹴而就。”曲江说,尤其是在互联网意识较为落后的中西部,意识的普及、习惯的培养、基础设施的跟进、产业的电商化转型树立、网商企业的培养、创业氛围的打造、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