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晋西北贫困村的 “第一次”

2017-01-24 16:59:25    经济参考报  参与评论()人

冬日早上7点,太阳刚刚升起,乔文明还没来得及洗漱就钻进鸡窝了,300多只母鸡咕咕咕叫唤着等着喂食。

“天太冷了,现在母鸡不下蛋了,但也得好好喂,再过两个月,就又能下了。”这是乔文明60年来第一次养鸡,从去年上半年买回鸡苗,到现在已经下了300多斤鸡蛋了。母鸡成了致富鸡,乔文明第一次觉得生活有了盼头,“终于能过个好年了”。

事实上,这不仅是乔文明的第一次,规模化养鸡在村里也是第一次。

乔文明所在的村子叫戎家梁村,这是一个位于山西忻州市神池县的一个小山村。神池是山西海拔最高的县城,这里沟壑纵横,生态环境恶劣,有“神池的风,蝎子的针”之说。而戎家梁村又挂在山梁上,土地贫瘠,千百年来,当地人种植胡麻、莜麦等小杂粮,基本上属于靠天吃饭,产量很小,村里59户人家,25户是贫困户。

随着脱贫攻坚步伐的加大,“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和包村干部,脱贫攻坚三支队伍来到了村里,“因地制宜,因户施策”进行精准扶贫,村里有了大变化,出现了N个“第一次”。

2015年8月,46岁的山西社会主义学院人事处主任科员高旭平来到戎家梁村当了“第一书记”。他就住在村委会办公室里,一张土炕上,放着他的被褥行李及锅碗瓢盆。“正是精力旺盛的时候,想实实在在干点事。”他说。

戎家梁村有500多亩地,人均5亩,仍保留着最原始的耕作方式。去年4月,高旭平说服16户村民,其中10户是贫困户,一起成立合作社,将村民和村委会的300多亩土地整合起来规模化种植。

合作社还种了100亩板蓝根,这在戎家梁村也是千百年来第一次。“传统作物利润太薄,板蓝根利润高,一亩还有200元补贴,今年打算全种成板蓝根。”高旭平说。根据市场行情调结构,这可让一辈子种莜麦、胡麻的老农民们开了眼界。

更让他们开眼界是去年引进的30多头散养黑猪,这也是合作社的项目。“这猪长得比普通猪快多了,趁着过年,村里卖了6头猪,挣了2万多块钱。”说话的是“猪司令”赵福林。他是村里数一数二的贫困户,老母亲常年生病,身边离不开人,高旭平便让赵福林给合作社养猪,一个月2400元工资。

办合作社不仅让很多贫困户有了收入,也使村集体经济得以破零。然而,也有一些贫困户并不愿加入合作社。针对这些贫困户,高旭平和驻村工作队挨家挨户上门走访,根据每户情况制定不同的扶贫措施。

当初找到乔文明时,他一听说要加入合作社,直摇头,“那不成吃大锅饭了?”做不通工作,高旭平看乔文明家院子较大,提议他养鸡。于是,用6000元扶贫款买了300多只鸡苗。

谢海全是村里的养羊户,但是规模较小,根据精准扶贫政策,扶贫人员给他也争取到了资金,扩大了养殖规模。

村里不断出现从未有过的“第一次”:第一次种药材、第一次种美葵、第一次养黑猪、第一次规模化养鸡养牛……精准扶贫在戎家梁村实现了“一户一策”。“几十年来,村里第一次有了这么大的变化。”村民们感慨地说。

(责编:杨茗涵(实习生)、乔雪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