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国货“初长成”:先把笔尖上的故事讲好(1)

2017-01-13 17:32:31    山东商报  参与评论()人

近日,一则“太钢集团造出圆珠笔头”的消息刷爆微信朋友圈。很显然,对于有着强烈“中国制造”情结的人来说,好像是长长的舒了一口气。关于中国制造业,长期以来,存在着一个经典问句——能生产飞船火箭,为何偏偏生产不了小小的笔头?据说,这个“圆珠笔头之问”映照出了一个现实:制造大国和制造强国之间仍然存在着一道鸿沟。于是,“笔头之问”成了国家产业格局短板、企业产品专注度乃至工匠精神反思的一个聚焦点。显然,中国圆珠笔头的问世,决不是“争一口气”这么简单,其背后纠缠着对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分工、市场布局和企业战略研判,乃至经济转型升级的国家意志渗透。可以说,小小的笔尖,就是一段错综的“启示录”。 本版撰稿肖明君

国货“初长成”:先把笔尖上的故事讲好

“制笔大王”和董小姐的困惑

资料显示,早在上世纪90年代,进口一台生产不锈钢笔头的设备就要400多万人民币。这些年制笔行业中,产业链低端的利润空间在不断降低,压力也越来越大。2015年11月在央视《对话》节目中,“制笔大王”贝发集团总裁邱智铭提到了一支圆珠笔的制造过程,坦承国内制造圆珠笔的设备至今仍靠瑞士进口的现状。

浙江一家文化用品企业表示,公司曾经研发出一款新笔,“当时刚出来的时候净利润6毛8分一支,非常受市场欢迎。但一夜之间,40多家企业都开始生产一模一样的笔,利润一下子降到了每支4毛,这款新笔不久就被跟死了”。

之后,有“中国制造”情结的格力董明珠当即许下承诺:“一年之后,这种设备我负责交给你。”这是她和雷军“10亿赌约”之后,第二个让她成为网红的赌约。但最终,因为缺乏部分材料,无功而返。

同样的问题,也纳入了高层视野。2016年1月4日,李克强总理在山西太原主持召开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座谈会,他透露了一个“秘密”:“去年,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包括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

圆珠笔尖的故事,就这样慢慢成了“中国制造”叙事中少不了的篇章。随之,“圆珠笔之问”也就成了“中国制造业之问”。

圆珠笔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神奇存在?最近各媒体的集中报道,总算给人们进行了一次科普。据了解,在圆珠笔芯的笔头最顶端地方,厚度仅有0.3-0.4毫米。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使用相应钢材制造笔头,必须用很多特殊的微量元素,把钢材调整到最佳性能,微量元素配比的细微变化都会影响着钢材质量。

而之前的难题就在于,这个配比找不到,没有工艺可以借鉴。所以,中国的圆珠笔头一直需要进口笔尖钢。

不是造不出,是“不值得造”

新华社报道称,中国作为年产圆珠笔近400亿支,拥有超过3000家制笔企业和20余万相关从业人口的“造笔大国”,其核心技术“球珠”却长期依赖从日本、德国进口。这也造成我国制笔产业价格低、利润薄,生产一支笔只能赚不足一分钱的状况。“从数量上来看,我们是当之无愧的制笔大国,但还不是制笔强国。”中国制笔协会名誉副理事长陈三元说,虽然我国制笔产业很早就形成了,但在2011年我国启动核心材料和设备自主研发项目以前,从易切削钢线材、墨水到加工设备都只能依靠进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