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以稳中求进巩固经济趋稳向好基本面(2)

2016-12-23 10:01:08    人民网-人民日报  参与评论()人

“稳”的重点:稳政策、稳环境、稳预期、守底线

稳中求进,稳是主基调,稳是大局。只有稳,才能更好地进。稳的重点是稳定宏观经济政策,稳定经济运行环境,稳定市场主体预期,做好社会托底工作。

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稳定性连续性。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稳定性连续性,是稳定经济运行环境和市场主体预期的重要条件。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度扩大总需求,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避免大的波动,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防控金融风险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效,预算安排要适应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企业税费负担、保障民生兜底的需要。这就需要强化财政资金统筹、优化支出结构,继续落实和完善营改增等政策,进一步推进减税降费,并加大对社会民生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适应货币供应方式新变化,调节好货币供应量,既保持流动性基本稳定,又避免杠杆率过快上升。特别是注重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增强实体经济活力和竞争力。

保持经济运行环境稳定。在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期,主要经济变量关系将继续调整变化,这些变化会折射到房市、股市、债市、汇市,市场波动性有可能增大并相互传导。因而,应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坚持疏堵结合,把握好力度、节奏,在保持经济和金融总体稳定的前提下,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防控资产泡沫。应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加强和改进监管能力,强化底线思维,加强重点领域风险排查,避免风险积累和扩散,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在人民币汇率方面,面对外部环境的明显变化,应在增强汇率弹性的同时,保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有效稳定市场预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市场主体对政策信号更加敏感,管理市场预期的重要性明显上升,增强预期管理能力更加紧迫,管理预期已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能否稳定预期,取决于宏观政策稳定性,因而要提高政策透明度,加强同市场主体的沟通。能否稳定预期,还取决于社会对经济发展的信心,因而要用重大改革举措落地增强市场主体信心;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扩大开放,加强产权保护,维护法治环境,稳定民营企业家信心。

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在产业结构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部分社会群体会受到影响。比如,去产能会涉及一些职工转岗下岗,一些群体收入增长会放慢。在这种情况下,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深入细致地做好社会托底工作。全力做好就业托底工作,拓宽去产能职工多元化安置渠道;扎实做好社保托底工作,通过财政政策工具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扶持,织牢社会安全网。

“进”的任务: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

稳中求进,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在稳的前提下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进”主要体现在“三去一降一补”要有实质性进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关键领域改革要有新突破,振兴实体经济要有新举措,创新驱动发展要开创新局面。

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今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提振了市场预期和信心,大宗商品价格回升,工业品价格在连续54个月负增长后由负转正,工业企业利润状况持续改善,部分行业供求关系改善,政府和企业的理念和行为发生了积极变化。与此同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展仍不平衡,还面临许多体制性机制性问题。明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之年,“三去一降一补”要进一步突出重点,增强契合度和协同性,努力取得实质性进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