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经济信心]我国种业在改革中振兴(1)

2016-12-15 17:15:35    经济日报  参与评论()人

在今年的澜沧江—湄公河国家合作展上,86岁的袁隆平介绍了最新培育的杂交水稻品种,引起泰国、缅甸等国的浓厚兴趣。从“洋种子”占领国内市场到“本土种”收复失地,再到自主品种走出国门,5年来,民族种业走过了不平凡历程。

“饭碗”要端牢 种业当自强

在21世纪最初10年,我国种业刚刚起步,恰逢跨国种业公司全球布局之时。国内种业市场放开后,民族种业发展遭遇巨大压力。“洋种子”席卷而来,震撼了国内种业市场,也警醒了种业人。

有人将跨国种业巨头比喻成“航空母舰”,而国内种企则是“小舢板”。区别不仅体现在企业规模,还有科技创新能力,更体现在科研体制、人才储备、经营模式上。发达国家种业有着上百年市场化历程,我国自2000年开始实施《种子法》后才真正迈入市场化进程。

“洋种子”的代表是玉米先玉335和部分设施蔬菜品种。最高峰时,先玉335推广面积达4000多万亩,国外种子占据了山东寿光设施蔬菜种子的大部分市场。“那时候,我们的压力很大。”玉米育种家程相文说。

制度体系创新是民族种业求变的关键。2011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3个文件,十二届全国人大将现代种业立法提上日程,全面修订《种子法》,着力提升企业竞争力、品种创新力和供种保障力,吹响了民族种业振兴的号角……

5年来,突破性优良新品种不断涌现,民族种业的“失地”正在收复。以京科968、隆平206、济麦22等为代表的玉米和小麦品种,种植面积均超1000万亩;培育推广了Y两优1号、登海605等亩产潜力过1000公斤的水稻和玉米品种。国产品种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一批自主研发的突破性品种增长势头强劲。

“我2009年开始种玉米,用的是先玉335的种子,不过现在1万多亩地都已经换成国产的良玉99了。”辽宁省昌图县宝力镇种粮大户张强告诉记者,“一开始也不信,国产种子能比国外的强?2012年试种了600亩,结果发现国产品种不仅抗大小叶斑病,还抗倒伏”。

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局长张延秋说,目前,国外品种市场份额呈下降趋势,我国自主选育的品种已占玉米的85%以上、蔬菜的87%以上,水稻、小麦、大豆、油菜全部为自主品种,做到了“中国粮用中国种”。

步入深水区 啃下“硬骨头”

种业改革从第一块“硬骨头”发轫——确立种子企业的主体地位。“企业为主体”在业内激起了千层浪。长期以来,我国育种创新的主要力量都在科研院所,大多数技术设备也都在科研院所。

“深化种业体制改革,要解决种业创新与农业生产‘两张皮’问题,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这也是国外成熟市场的历史经验。”农业部部长韩长赋针对产业痛点作了分析。经过调研论证、征求意见,一系列以扶持企业创新发展为目标的政策措施陆续出台。

为支持企业育种创新,国家种子工程、生物育种能力建设等专项先后投入近10亿元,引导企业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对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研发经营所得、资产重组等给予税收减免。今年,中国人民银行、农业部等6部门联合下发文件,从创新信贷产品、拓宽企业融资来源等方面对现代种业发展给予金融扶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