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报》记者在京皖粤桂等地调研发现,尽管各地PPP入库项目正在加速落地,但民资的参与度并不理想,出现国有资本热,民营资本冷;建设环节热,运营环节冷;银行资本热,自有资金冷等诸多问题。在这背后,与“国资流失忧虑”、“不确定焦虑”和“融资困境”等理念、机制障碍密切相关。其中,有地方患上“国资流失忧虑”,很多PPP项目设置注册资本金100亿元、总资产500亿元的条件进行招标,目的是把大部分民企排除在外。不少基层干部、专家呼吁,理顺体制机制,破解PPP项目的民资“响应瓶颈”,点燃民资热情,推动其为稳增长作出应有贡献。
“三冷三热”凸显民资响应度低下
2014年下半年以来,我国PPP合作掀起热潮,但深入分析参与的主体、环节、资金来源等因素,存在“三冷三热”现象,暴露出民资响应度低下的问题。
一是国有资本热,民营资本冷。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第二季度报告显示,财政部示范项目中,已签约的民企占比为36%。不少地方财政部门人士对记者说,相对国企而言,民企中标的项目相对偏少。安徽国厚资产PPP事业部负责人黄彬的经历更说明问题,在他跑招投标的过程中,省市层面的PPP基本是清一色的央企参与,在县级层面,也只是偶尔能看到两三家比较上规模的民企。
国家财政学会PPP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孙洁说,从地方PPP实际落地情况看,政府在与社会资本合作中存在国有资本热、民营资本冷的现象,民企自身参与项目投资额占比依然较小。
二是建设环节热,运营环节冷。不少地方反映,当前的PPP合作中,不少社会资本方只愿意承接工程建设环节,对后续的运营环节不感兴趣。中国财政科学院院长刘尚希说,对社会资本方来说,参与投资建设的积极性很高,参与运营的积极性普遍低落。
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PPP项目办主任周凯波说,民营资本对投资回报效率要求很高,在实践中也存在中标企业建设施工完毕就把运营打包转移给其他公司的情况,增加了政府兜底责任的风险。他说,社会资本的担忧正好反映了现在PPP项目操作过程中一些问题短板。
孙洁等专家认为,社会资本对参与后期运营不积极,“从实际操作层面看,可能还在观望。”
三是银行资本热,自有资金冷。采访过程中,不少民营企业反映,PPP项目资金门槛高,拿到项目,更多要靠拆借的银行资金。
广州某股份制银行高管说,民企本身实力弱是其参与PPP合作的重大障碍,因此银行资金对PPP项目的参与是必要的,但是民资依靠杠杆进入PPP可能会有巨大风险。
提升积极性面临多重障碍
记者调研发现,PPP合作中之所以出现“三冷三热”局面,与“国资流失忧虑”、“不确定焦虑”和“融资困境”等理念、机制障碍密切相关。
一是“国资流失忧虑”依然存在。在东部某省,很多PPP项目设置注册资本金100亿元、总资产500亿元的条件进行招标。当地财政部门一位专业人士说,这样做的目的是把大部分民企排除在外,中央八项规定之后,市县一级实际操作的行业主管部门和其授权机构在PPP项目信息发布、市场预测、招投标等环节均要求谈判的社会资本是央企或国有企业,以减少廉政风险。
中山大学教授林江说,部分政府部门希望不要产生“不必要的麻烦”,设置隐形门槛阻碍民营资本进入的现象在不少地市级政府都还比较严重。不减反增的“国资流失忧虑”,直接导致在PPP模式推广中出现“高度重视,低效落实”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