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王健林眼谈"一带一路"机遇:基础设施服务业双轮驱动(2)

2016-07-27 04:48:16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这个项目的基础设施投资要二三十亿美元,整个产业新城规划投资超过100亿美元,应该是印度这么多年来最大的一个已签约、具有约束力的项目。印度政府也刚刚在一个多月前公布了接受这个项目供应土地的方式,采用所谓的瑞士竞标法,一下子就把我们多年来没有解决的问题解决了。我们把基础设施搞完,可以获得我们想要的土地。我想在印度发展商业项目,比如我们比较成功的万达文化旅游城,不这么做,很难找到一平方公里甚至更大的土地来搞这么大的项目。而且这是一大片土地,数百亿元的基础设施投资被摊薄在土地上,平均下来,土地的购买成本、配套成本,比我们想象的便宜不少。

莫迪总理提出要搞印度制造,顺应印度制造这个口号,我们在新城规划了近60%的工业区、制造园区,其次是旅游园区,然后才是住宅园区。由于土地价格极具竞争力,印度政府给了这个项目许多绿灯,可以说创造了几十项第一,比如说从来不允许外国企业搞一级土地开发,现在可以了。

总结一下,从我举的例子来说,到“一带一路”去发展,套用在中国的既有成功模式和思想,是不能成功的。所以,一定要结合当地国情,结合所在城市的特点,一事一议,创新思路,企业机会就来了。

二、机会在于基础设施

“一带一路”上的国家和地区,虽然也有少部分是发达国家,但总体上看,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如中国,特别是在基础设施方面落后于中国。中国有一个比较成功的模式,就是在经济发展中,基础设施先行。以我们现在的经济水平,在许多方面,中国基础设施发展相对都很超前。比如高铁、高速公路、通讯设施等。但是,我们发现在“一带一路”上的这些国家,基础设施是非常落后的。就像我们所讲到的印度,还有亚洲另一个大国印尼,一个人口13亿多,一个人口3亿多,在人口这样庞大的国家里,却没有一公里封闭的高速公路,它所谓的高速公路大概相当于中国的一级公路,没有封闭,是平行的,不是立体交叉的。这两个国家也没有一公里的高速铁路。我们分析“一带一路”上这些主要的国家,不包含所有国家,仅人口一亿以上的国家就有四五个,就能创造百万亿级人民币的基础设施建设机会。基础设施不完全是地下的隐蔽工程,还包括各个方面,比如交通、通讯、城市新区等等,这个机会是很多的。

基于上述认识,万达也做了个决定,我们要把万达新城这种模式在印度推十个以上。我们去做什么呢?我们已经改变了万达在中国的既有成功商业模式,不是做一个零售终端的供应商,也不是做五星级酒店,在印度我们已经变成基础设施的投资商。把一片土地平整,这就带来机会了,因为在城市中心买不到地,在近郊也很困难,稍微离得远一点,可以做一个新城,这个基础设施投资量很大。土地整理完以后,土地供应也非常容易,因为土地也是稀缺的。

三、机会在于服务业

“一带一路”风口下的企业机会,一般人可能认为,“一带一路”的机会就在大宗商品或者制造业,当然大宗商品、制造业机会是有的,不过我认为,更多的机会来自于服务业。所以,万达结合自己实践,到“一带一路”发展的时候,我们的目标除了刚才讲的做基础设施,转变自己角色,改变商业模式外,主要就是在服务业上找机会。

举个例子,我们收购了欧洲最大的一个体育公司,这个体育公司最成功的是冰雪运动和足球,由于收购这个公司,我们能够把一些体育项目,比如说今年很快就要开始的铁人三项运动引进中国。前几天,我们刚刚宣布一个国际足球的大型赛事也会落地中国,还要在中国举行拥有IP的亚洲地区篮球赛事等等。这种体育赛事是非常稀缺的资源,不但能获得很好的盈利,而且这种产业越老越值钱,越久越值钱,受科技的影响和冲击也非常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