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一个县一年“埋”两个亿,扶贫增收变“棺材本”

一个县一年“埋”两个亿,扶贫增收变“棺材本”
2018-05-11 13:11:01 新华网

  脱贫攻坚中的“扎眼”事!举债办丧事,一个县一年竟能“埋”2个亿!

有的老人舍不得吃穿、舍不得治病,把养老钱变成棺材本;有的贫困群众举债办丧事,要五六年才能还清;有的生前修坟制棺、厚葬“排场”不断花样翻新……

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部分贫困农村的厚葬旧习在丧葬产业链推波助澜下,成为群众不堪承受之重,在脱贫攻坚进程中显得格外扎眼。

  “害怕别人笑话,咬着牙都要好好办”

多年来,各地针对丧葬陋俗持续发力,殡葬新风已为大多数群众接受。

然而,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大办丧事、重葬厚葬的现象在一些地区依然存在,部分贫困家庭、老人为之所累,把辛苦钱、养老钱大量投在“后事”上。

“外出打工好不容易赚点钱,却耗在丧葬上面。”

在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带,不少基层干部反映,当地丧葬仪式比以前更繁多、更隆重。

某贫困乡民政所所长算了笔账:出殡前逝者的儿女需要买猪、买牛羊,多数要杀牛,一头牛的市场价格接近1万元。同时要花4000元至5000元,请专业的“把式队”跳“把式舞”,请“先生”去“赶地”。

“不包括选墓地,光各种仪式的费用就接近2万元。”

一些贫困群众借债办丧事,多的要五六年才能还清债。

部分贫困家庭认为,借钱也要办事,不办大、不办好,亲朋好友面前都说不过去,害怕别人笑话,咬着牙都要好好办。特别是一些贫困老人,平时舍不得吃穿,身体不舒服也不去医院,把辛苦攒下的钱变成“棺材本”。

在东部某村,20多名仍然健在的老人早已修好坟墓、置办了棺材,有的老人50来岁就开始为自己准备后事。该村党支部书记说,一些老人和子女分家过日子,收入来源原本就少,平时省吃俭用,只为了在有生之年提前把“后事”准备好。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