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新青年|张一山:年少成名后,长大是最可怕的事

2018-01-29 10:50:15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12岁时,

《家有儿女》家喻户晓,

“张一山”变成了“刘星”。

24岁时,

走过批评、争议与好评,

“刘星”成为了“张一山”。

所谓年少成名,

也需诚惶诚恐。

长大,

恐怕是最可怕的事。

他说:

“并不害怕过去的标签,

只怕在标签中止步不前。”

“新青年”第5期

邀请到青年演员

张一山

分享他的成长态度

《长大是最可怕的事》

 

演讲实录

大家好,我是新青年张一山,一名演员。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并不是我的演员生活,

而是想跟大家聊聊有关成长的话题。

说实话,大多数人在提起张一山的时候,

就会说:“他是那个家有儿女的刘星。”

之前也会碰到粉丝,看到我说:

“刘星,你能帮我签个名吗?”

我签什么呢,签“刘星”还是“张一山”?

“刘星”不是我,但却成了我的代名词。

我很感恩能够遇到这个角色,

同时也让我渐渐爱上这个职业,

在《家有儿女》剧组,

我们从宋丹丹、高亚麟老师那儿,

学到了关于表演的第一课,

就是说人话,就是自然,放松,别做作,别演。

那时的我,就是刘星。

演员,就是别演。

也许就是这份别演,

让大家认识了我,

同时也贴上了标签。

“撕下标签做自己”,

这句话经常被大家提到。

我始终觉得并不是标签的问题,

一个演员,

有几个角色成为自己的标签,

就像歌手,

有传唱度很高的歌曲一样,

这是一个不断自我丰富的过程。

该担心的并不是别人在给你贴标签,

而是你在某个标签当中止步不前。

这说明,

你在自我超越的过程中做的还不够。

2010年,

我考进北京电影学院,

选择沉淀一段时间。

小时候的表演,

是靠一点小的天赋和临阵磨枪的小机灵;

现在需要的是,

更加专业系统的了解和学习。

同时,我也很享受大学的时光,

演员的充电就是,

给他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与生活接触。

我有一个看似不错的标签,

但我想通过大学学习,

给自己创造一个新的起点。

有一次跟哥们一起吃饭,

他们问我:

“一山,你想演什么样的角色啊?”

20岁的时候,

想这个问题就会比较模糊,

没有经历过、历练过,

并不知道自己能演什么样的角色。

后来一段时间尝试过各种不同的角色,

逐渐明白,特点鲜明的人好塑造,

而恰恰是没有特点的普通人才是最难挑战的。

相比其他人一辈子只能干一行或几行,

我这个职业,

可以塑造各行各业各种人,

人生体验其实丰富有趣得多。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

我能够在自己身上找到更多可能性。

从这个角度审视,

我的工作,挺有意思的。

现在的我,

更加明白“敬业”两个字的意义,

演员是一个职业,

是一个需要很强专业技能的职业,

它服务于观众,

所以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就是要演好你的角色,

对得起看你的观众。

由于这个职业的曝光度很高,

也会变成所谓的明星,

从而又多了一份社会责任感,

有义务为这个时代增添朝气和正能量。

既然大家的喜爱让你成为了明星,

那就自己一定要传递出榜样的力量。

其实演员的故事都会有一些相似之处,

比如成名前的心酸与努力,

成名之后的烦恼和惊喜,

说来说去总是能总结成这个样子。

所有人在实现理想或者改变自己的过程中,

都会有一些感慨和故事。

有一段时间,我是非常的迷茫,

每天起床赶通告,晚上卸妆睡觉,

偶尔在路上我会看看车来车往,

去思考我忙碌的意义。

我问:“我为什么要起床啊?”

我经纪人说:“因为你签合同了啊。”

每天为了合同去忙?

这完全说不通。

这不像我小时候在武校学习,

那时候很小,即使练武很苦,

我也不会去想我为什么在坚持,

可能就是妈妈让我去,那我就去。

长大以后,

生活已经不再是听从安排那么简单,

就像是演员要去塑造有内核的角色,

我们也应当去做一个有内核的人。

不管是刘星、余罪、秋水、沈亦臻,

标签也好,代名词也罢,

最终“他们”都是我旅程的一站,

没有词能够概括我,

也没有词能够限制我。

目前为止,我的生活是未定义的。

等待我的,也是下一步的突破。

我是新青年张一山,

人生未定义,谢谢! 

没有哪一次转身,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