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北京西城区411条背街小巷建临时党支部

2017-09-03 17:40:48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人民网北京9月3日电 背街小巷对外是城市的“里子”,对百姓则是自家的“面子”,其面貌如何,既反映着城市文明水平、和谐宜居程度,又是检验基层政府履职是否到位、精细化管理是否到家的标尺。今年4月以来,一场声势浩大的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战役”在北京市西城区全面打响。全区提出要利用三年的时间,完成1015条背街小巷整治提升任务,努力实现“共建共享全覆盖、十有十无促提升”的目标。

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首先要“治”,关键在“管”。随着“用绣花功夫整治背街小巷”的理念愈发深入人心,全区15个街道将治理重点聚焦在了日常管理上,一个个临时党支部如雨后春笋般相继诞生,它们虽然载体不同、方法各异,却都发挥了党建引领、协调统筹、综合施策的作用,打造出了一条条属于百姓记忆、留住历史味道、又不乏现代特色的“精品街巷”。

广内街道:小支部实现大治理

表面上看,背街小巷整治是个环境问题,但究其根源,其实是社会治理出了问题。在全区15个街道中,广内街道在实践过程中总结提出了“小支部、大治理”的党建工作思路,依托这一理念,街道工委发动78名街巷长,在所负责的街巷牵头成立了69个街巷临时党支部。

从清理巷口的堆物堆料,到拆除居民储物用的煤棚……面对整治过程中来自居民的不理解、不配合,胜利一巷临时党支部书记姜国章可谓层层深入,感慨良多。

走进胜利一巷,这里的房屋大多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巷子里的原貌逐渐被破坏,环境、交通等问题集中凸显,给居民们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困扰。不论平时还是周末,整治期间加班加点可谓常有的事。每当居民不予配合的情况反馈到姜国章这里,他从来都不会心存怨气,只是一个人默默地主动承担起协调沟通的任务,一而再、再而三反复上门做工作。堡垒消除的背后,其实要忍受诸多委屈、付出不少汗水、承受巨大压力。

“拆违一次,上门去个三、四趟那绝对是顺利的,经常要去个十几趟,有时候甚至要登门几十次。”街道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实际工作中,各临时党支部都总结出了一系列层层递进的工作方法,街巷长和社区党员代表顶着烈日穿梭于大街小巷,每天都要在路上往返7、8公里,他们跑断了腿、磨破了嘴,目的只有一个,排除居民们的思想障碍和对立情绪。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