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新华社发问中关村二小事件:学校回复为何如此冷漠?(2)

2016-12-11 16:25:49    新华社  参与评论()人

还有网友认为,“一定要坚持到底,维护孩子的合法权益。”名为“张铧倩”的网友说:“必须坚持到底,我们家长是孩子最后的港湾!”还有网友认为,这位母亲一定是投诉无果,所以才会借助网络进行“战斗”。

;一位名为“子凡”的网友认为,“作为妈妈,没有教育孩子在被欺负的时候要反抗吗?这么受欺负都不反抗,甚至不敢告诉老师,这样长期积累会让孩子形成心理问题。”

更多的网友对学校的做法提出了质疑。

在与学校交涉过程中,这位发帖的母亲称她遭到学校有关领导“劈头盖脸一顿发难,大声呵斥。”一些网友认为:“最可怕的不是孩子间的行为,而是学校的态度。”

有的网友对学校的声明也表示不满:“这是一所‘名校’中发生的、关乎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但学校的做法背后,却有浓浓的权力气味,透出高高在上的冷漠和傲慢。”

还有一些网友认为:“学校还是要尽快解决问题,应该认真了解事情真相并客观对待!”

事发后记者联系涉事双方家长。“被欺凌”学生的父亲10日表示,事件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孩子情绪尚不稳定,仍未返校上课。“我们现在需要更多时间去专心陪孩子,调整自己的情绪,才能更好地面对孩子,带他走出困境。”

北京市教委负责人11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孩子是家庭的未来,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孩子的身心健康不仅是家长所盼望的,更是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首都教育系统将从一切为了孩子身心健康出发的角度,高度重视,主动工作。发现问题,严肃对待,妥善处理。”

北京市教委同时呼吁,关注事件中每一个孩子的健康,特别是心理健康的疏导。每一位关心孩子身心健康的成年人,教育好身边的孩子,不做侵害他人的事情。

专家说法:不能把类似校园事件看成简单的“恶作剧”

记者注意到,今年5月,国务院向各地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4月至7月为全国中小学校(包括中等职业学校)自查治理阶段,9月至12月为专项督查阶段。11月,教育部等9部门又联合印发《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要求对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加强教育预防、依法惩戒和综合治理。

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今年5月至8月,共上报68起校园欺凌事件。此番中关村二小事件“刷爆朋友圈”,再次触碰社会长期痛点。

记者梳理发现,大多数网民表示,近几年来曝光了多起校园暴力事件,很多家长对孩子在校园的安全表示担忧。希望从学校、家庭、教育部门等多方面加强合作及研究,引导孩子如何爱和尊重,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而不是简单地“息事宁人”或“指责”当事方。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大连著名儿童与青少年心理专家黄子芳认为,“作为学校,绝不能把类似校园事件看成简单的‘恶作剧’,应及时发现问题根源,对孩子进行疏导,培养孩子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黄子芳认为,在目前的教育模式下,多数家长和学校把孩子的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忽视了对心理健康与健全人格的培养。这起事件给各方带来很多启示,父母要重视家庭教育,“要重视学习,更要重视孩子道德和心理健康的培养。应鼓励孩子主动与父母、学校沟通,让孩子自信、乐观、开朗地成长。”

究竟这件事情的真相是什么,面对网友的质疑,涉嫌欺负同学的学生家长和学校有何答复?10日上午开始,记者一直在和中关村二小联系。截至11日11时,涉嫌欺负同学的学生家长以及该校负责德育工作的老师没有给记者任何回复。对于“中关村二小事件”,新华社记者将持续关注。(记者王雷、梁天韵、肖正强、魏梦佳、毛鑫)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