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上海交大教授:巴铁技术不深奥 如国家立项很多人会抢(3)

2016-08-27 13:30:08  澎湃新闻网 作者:张枭翔    参与评论()人

澎湃新闻:你对宋有洲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张建武:我感觉宋总不简单,他小学都没毕业。当时已经有十几个专利。他第一个专利就是婚礼拉花,他靠婚礼拉花一个专利获得了第一桶金。

宋总对技术的了解是很片面的,他对发明很有兴趣,但是很多方面他没有深入了解,对技术并不在行。我们现在所谓的创新驱动,需要改变投资方式,因为土壤不肥沃,创新很难得到支持。我在这方面比较同情宋总,有很多问题不是他能解决的。

澎湃新闻:宋有洲支付给你们项目组的15万元,主要花费在哪些方面?

张建武:15万元,学校要扣19%的管理费,以及20%的横向经费奖酬金,毕竟做课题需要用到学校的实验室资源、水、电、气等各种资源,还有物业、办公场所等费用。宋有洲前期付了6万元启动经费,剩下的9万元,一直到2011年,才由一位当时与宋有洲合作的陈姓企业家支付的。为此我还与宋总发生过矛盾。我并不在乎那几万块,但因为合同中有明文约定,里面的一部分钱是需要进入学校的财务系统的。

【可行性报告:合同里盖着学校和科研院的章】

对于这份在6年前就饱受非议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张建武强调,报告一点问题都没有,整个过程都是按学校课题的程序进行的。

澎湃新闻:“立体快巴”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实施过程是怎样的,它究竟是一份怎样的报告?

张建武:它接近100页,分7章还是8章,每一章解决一个问题,前面50多页主要是需求分析和预测的,里面用到一些模型和计算公式,其余的部分主要是技术分析。我们当时研究了13个城市,建立数据统计的概率分布函数,结果显示除了天津是负的,它根本不需要这种新型交通工具,其余的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等城市都不同程度有需求,巴铁比较适合兰州等这样的狭长型城市,在诸如杭州这样的城市需求不旺。

澎湃新闻:你们的报告主要在研究、论证哪些问题,能否举出一个具体例子?

张建武:比如,如果某个城市使用了巴铁,就会和现有的市政发生冲突,巴铁的供电系统要重新设计。我们当时提出了“站台充电”的解决方案,可以解决连续供电的问题,还有车站、道路、轨道地面怎么修改,当时也提出了一些方案。

澎湃新闻:“立体快巴”可行性分析报告是一份在实验室“憋”出来的报告,还是进行了实地研究?

张建武:刚开始和宋总谈的时候,我就设想“立体快巴”可行性论证的基本问题就是两个,一个是城市大交通要解决一系列问题,不单纯是技术问题,而是城市系统问题,因此找了学校的交通运输管理方面的专家王丽亚教授。另外就是技术问题,轨道交通结构变化很大,原来轨道交通那些概念都不复存在了,要找到新途径。我们先后到深圳4次,因为当时宋有洲的公司在深圳,我们一去就三个人或两个人,出差的经费已经包含在15万元的合同款中。

澎湃新闻:前段时间,你们学校的领导给你打电话,就有人反映上海交通给巴铁出具虚假可行性分析报告向你了解情况,你当时忐忑吗?

张建武:我一点都不忐忑,对于一个课题来说,那份报告一点问题都没有。合同里面盖有上海交通大学的章和学校科研院的章,整个过程是按学校的课题的程序进行的。这是一个软课题,就是做创意的可行性论证,它是不是可行,经过论证,我们认为是可行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