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小秸秆里的大考题(协商之路)(3)

2016-07-20 03:40:31  人民日报    参与评论()人

“全国9亿吨秸秆,通过厌氧发酵获得沼气再提升为天然气,大约可以获得2225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这个数已经超过2015年全国天然气消耗总量;即使转化30%,也能够获得超过700亿立方米天然气,这个数字超过了去年天然气的进口量。”王天戈的乐观测算,让大家眼前一亮。

但目前来看,从秸秆到能源,仍然要走很长的路。

“以生物天然气工程为例,农业部门视为农业配套项目,环保部门视为环保项目,安监部门按照危化项目进行管理。”王小康委员认为,秸秆规模化利用项目目前仍是多头管理、交叉管理,导致立项和建设困难重重。他建议,应协调部门利益,形成工作合力,最好实现统一的部门管理格局。

王小康也认为,以厌氧发酵生产生物天然气和有机肥的气肥联产模式,具有单体规模适中、资源利用高、生态循环效率显著等特点,比较适宜中国的现状。“大规模复制推广此模式,能够形成分布式秸秆处理中心和能源有机化肥供应网络,可综合解决环境污染、能源替代、粮食和食品安全等问题,应该优先支持。”

在农村建沼气池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但推广多年,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刘建委员认为投资主体单一,重建轻管是主要原因。“财政投入长期唱独角戏,但许多地方政府仅仅注重前端的建设投资,忽略了后端装备的运行维护,对沼气沼液的利用缺乏补贴,农民缺乏个人管护的责任和动力。”

刘建给出的药方是引入PPP项目模式,利用社会资本,解决投融资不足和效率不高的突出矛盾。政府部门要做的,就是针对沼气利用的关键环节尽快设计出一些项目,吸引特许经营企业介入;同时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充分调动项目各方积极性,构建利益关系均衡的秸秆沼气化产业链和价值链。

着力点还应放在扶持龙头企业上,以期形成产业带动。王鹤龄委员在调研中看到,一个利用秸秆做纸浆和板材的中型企业就能解决周围两三个产粮大县的秸秆。“如果把秸秆利用列入现代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定位和布局,引导技术和资本进入,实现产业化,这个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王鹤龄认为,如果把秸秆利用看作是一条全产业链,就应该建立主要技术途径的指导体系。他建议每一个省都应该因地制宜建立自己的技术路线图:“秸秆还田怎么做,作物的茬留多少、深翻厚度是多少、怎么除草除虫……我们基层有大量的实践经验,应该将这些工艺操作标准化。”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