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小秸秆里的大考题(协商之路)(2)

2016-07-20 03:40:31  人民日报    参与评论()人

秸秆利用瓶颈是什么?

首先把秸秆从田里移出来

处置秸秆这么难,为什么不从源头上控制呢?讨论中,不少委员独辟蹊径,探讨如何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少产生一些不太好被利用的“无效秸秆”,多产生些供不应求的“有效秸秆”。

武维华常委引入了一个专业术语——经济系数:“粮食作物的生产经济系数是指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值,简单来说就是经济系数越高,每产出一份粮食所产生的秸秆就越少。”他解释说。

武维华认为,应抓住近几年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的机遇,适当扩大适销对路的经济作物和优质豆科牧草的种植面积,减少“无效秸秆”产出,也有利于畜牧业的健康发展,而且“扩大豆科作物的轮作面积,还可减少下一季小麦、玉米的氮肥施用量,有利于改善耕地土壤肥力。”

这种思路得到农业专家孙宝启委员的赞成,他说:“从生物工程的角度讲,就是改进作物品种,多打粮食,少长柴火;从农艺角度讲,就是研发适用于农作物的矮壮素等矮化药剂。”孙宝启建议加强对作物矮化育种有关理论基础和应用实践的研究,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作物光合效率,增加生物学产量。

“首先要想办法把秸秆很经济地从田间移出来!”尚勋武常委提出了秸秆的收储问题。秸秆撒在地里,农时不能误,劳动力又不够,这就是目前的困境。

“问题出在我们的农机上,现在一线作业的农机,基本是抛撒型的。”尚勋武说,应开发研究收割、打草、打捆一体机,收粮食的同时,把草和秸秆也打成捆,既节省了劳动力,兼顾了农时,也方便移出。

按照杨健常委的估算,目前秸秆离开农田的成本占单季作物成本比重可以高达15%—30%,农民收集秸秆的积极性因此受挫。而且,目前秸秆收储点占地面积大,用地指标紧,消防等安全隐患比较突出,加之秸秆运输半径较小,导致收储运体系难以满足目前的需要。

杨健认为,秸秆综合利用需要一个有效的微循环,其中壮大收储经纪人队伍是重要一环。在农村发展相应的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企业加专业组织加农户等形式,能够解决农忙时节劳动力紧张的问题,从而加快形成完备的收储运体系。

作为秸秆综合利用企业代表,河南天冠集团的王林风也关注收储问题,她认为农民反对的是机械太多,先收割、再搂草、再打捆、再运输,一遍下来,地都被压实了,综合油耗也上去了。“能把秸秆跟粮食同机同期收出来,就是耗能最少、最节省成本的方式,不管运输半径有多大,综合利用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

委员们认为,秸秆收储的体系薄弱已经成为综合利用的第一块短板,从田间地头收集秸秆,再到指定的地点综合利用的政策体系和市场的机制尚未形成,亟须加大政策供应和市场培育。

秸秆出路在哪里?

秸秆是资源能源不是废物

王天戈委员是秸秆利用的“发烧友”,迄今已研究了近10个年头,他把秸秆利用上升到了国家能源安全的高度:“我国天然气缺口非常大,而生物质资源自然降解,加以人工影响,放在一个密闭的容器里去腐烂,收集起来就是沼气,提纯以后就是天然气。”

秸秆不是废弃物,而是战略性的资源能源,作为生物质能源的农作物秸秆有着广阔的利用前景,这是与会各方达成的共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