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小秸秆里的大考题(协商之路)(1)

2016-07-20 03:40:31  人民日报    参与评论()人

夏粮再获丰收,颗粒归仓,形势喜人。但也有恼人的,随便一检索,类似“坚决打赢秸秆禁烧这场硬仗”这样的新闻标题瞬间满屏。近些年来,不论夏忙、秋收,小小秸秆成了干部群众的头疼事。

干部蹲点守地头,却也对四处点火徒叹奈何,丰收后的田野上,一场场“游击”不断上演。有专家指出,秸秆禁烧是一个断面,检验着一个地方产业政策、现代治理能力等诸多方面的成色。

近日,小小秸秆登上了大雅之堂。全国政协举行第五十二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一向以“小切口、大问题”著称的双周会,此次讨论的问题正是“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来自国务院相关部委的部长、全国政协委员、权威专家学者济济一堂,为小小秸秆寻找出路。

秸秆禁烧为什么难?

要站在农民角度思考问题

秸秆从来有,为何近年成了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介绍情况时道出了原由——原来秸秆是炊事燃料,如今农村都用煤用气了;原来秸秆可作牲畜饲料,如今养殖都用专业饲料了;原来秸秆还田做肥,如今农民更多用化肥了……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让秸秆这一曾经的宝贵资源逐渐变成了废弃物。另一方面,我国粮食连年增收,秸秆的产生量也水涨船高。农忙季节抢抓农时,一烧了之成了农民最经济实惠的选择。

正是这些现实的原因,让一纸禁烧令难以奏效,地方政府还不得不为此担负沉重的行政成本。会议现场,不少委员讲述了他们在基层调研时了解到的状况:一到农忙时节,天上的卫星巡查,无人机满天飞;地面人员严防死守,不留死角,不分昼夜24小时,“麦收季节,河南的一个县就派了5000多人蹲守田间地头。”

“该罚款的罚款,该拘留的拘留,可还是屡禁不止!”一位委员说。

堵显然不是好办法。“如果总是把板子打在秸秆制造者和焚烧者身上,而忽视了政府政策之间衔接上的缺失,再多的规定也解决不了问题。必须换位思考,改变思路,多站在农民的角度考虑问题。”温香彩委员说。

堵不行就要疏,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变废为宝,提高秸秆的利用率。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数据:2015年全国秸秆的可收集量接近9亿吨,利用量约7.2亿吨,综合利用率80.11%。这个比例比2008年提高了11.41个百分点。

但与会的不少委员并不觉得这个数据有多令人欣喜。“这个数据并不能客观反映秸秆的合理利用水平。”王小康委员直言,秸秆利用主要靠“五化”——燃料化、饲料化、原料化、基料化和肥料化,前面四个“化”近些年变化并不大,有的还降低了,只有肥料化大比例提升,而“肥料化主要还是直接还田。”

王小康的观点得到多位委员的赞同,他们认为,片面追求利用率,导致不少地方秸秆过量还田,由此带来很多问题——首先是秸秆不易腐烂,导致土壤草质化,耗氧耗氮,作物出苗率低、生长质量差;其次增加农民负担,秸秆还田必须深松深耕,农民每亩为此要多支付60元的成本,尽管有的地方有补贴,但却增加了粮食的生产成本。

“更严重的是,以秸秆为宿主的病虫害转移到下一轮的农业生产中,往往大量还田的地方,两三年以后病虫害会大量爆发,必须使用大量的农药。”王天戈委员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