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揭秘:医疗承包制的功过是非(2)

2016-05-07 00:39:46  侠客岛    参与评论()人

但是,当时承包制并没有在国有企业这里停住脚步,当它大踏步地走向下一个全新领域时,对于承包制的评价就再也不是五五开,而是毁多誉少。

这一全新的领域就是医疗。

两难

1987年,国家开始推行医疗卫生承包责任制。这是继农业、工商业之后,承包制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进入的又一重大领域。

当时有一句话,可以充分反映时人的态度,叫作:“农业承包,天经地义;工业承包,合情合理;商业承包,将本就利;医院承包,不仁不义。”尽管当时有很多专家阐述了医院承包的益处,可对医院承包的争议与批评一刻也没有停止。

然而如果我们回到当时的情境,就会发现医院承包确实有其合理性。

首先,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旧有的医疗卫生体系已经全部崩溃,迫切需要构建一个全新的体系,而这需要政府财政的巨额投入。以当时的历史条件来说,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必须通过承包制来缓解巨大的财政压力。

其次,承包制确实能够有效激发医院的效率与活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多年没有更新的设备,在承包制实行后获得了更新。多年没能改善的医疗条件,在承包制实行后获得了改善。就监管者来说,有人承包给钱接盘,总好过这些医院天天找自己要钱。

对于承包方来说,它选择承包的理由也很简单:可以迅速借助医院的牌子,获得当地病患的信任。在医疗领域,信任感是无比重要的资源。

因此,对于当时的医院和承包方来说,医院的承包制是一个绝佳的双赢模式当然,如果可以兼顾到患者的利益,那么这一制度将是对国家、患者、医院、承包方的多赢模式。

败坏

然而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导致了医院承包制的名声被败坏?

一个原因是,当时医院的高层做决策非常容易,因此承包方只需要通过一两个人就可以获得资源。另外当时的各种信息并不公开,这就导致承包方用很低的价格就可以买到很好的承包点。所以资本就会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方式去取得医院的低价资源,导致承包模式的复制变得非常容易,也就具备了权力寻租的巨大空间。

但问题是,承包点虽然可以不断的扩张,优秀的医生资源却是十分稀少的。当医生资源开始枯竭(比如走穴的名医被原单位禁止外出)时,以次充好、过度宣传的医疗服务便也随之开始出现。久而久之,一个个承包点的声誉便会受到影响。

当然,我们还应该看到其他的事实。比如,作为承包方,我们很难说他从医院承包的那一刻起就想着要去作恶。老板的初衷当然不会是作恶和行骗,因为这会导致巨额的处罚。然而很多时候,往往也是承包方雇佣的医生教会了老板怎么去行骗。而监管方和媒体,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作为公立医院,媒体和监管部门一般是不会去随意染指的。然而那些被承包的科室、包括后来的一些民营医院却不一样。在一定程度上,这些科室和医院成为了提款机。

据知情人爆料,曾经有一个很知名的报社,就天天派记者蹲点在某民营医院的门口,想要搜集到各种证据以便进行曝光。当然,医院想要息事宁人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必须要在该媒体上做广告,关于广告的费用,自然有很多门道。

再说监管部门,一方面它可以通过医疗纠纷的仲裁来寻找权力寻租的空间。另一方面,很多被承包的医院本身,甚至也有监管人员的股份。

最后,当一个医院的科室被承包之后,有些院长就可以安插一名亲信进入这个科室,堂而皇之地坐地分钱。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