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天价婚姻:为什么中国乡村娶妻成本越来越高?(2)

2016-02-12 18:53:58  澎湃新闻网    参与评论()人

因为在我的家乡儿子一旦到了21岁婚事还没有定,父母就开始非常焦虑了,因为到了二十三四就比较难找了,在婚姻市场上有可能被淘汰。而今年相亲出现的新形势是,女孩一听到对方家里有2个儿子,更别说3个儿子,连见都不见。现在女孩相亲找对象的标准从过去兄弟多家族大变成了现在的要独子、有钱、父母年轻健在,因为若是独子和父母年轻健在的话,父母还能劳动,挣得钱都归独子,还能帮忙带孩子。村民议论时无法理解:“一听说两个儿子,连见都不见,这是啥道理。你先见了面,有啥要求尽管提,这连见都不愿见,咋弄。”这也对村民的生育观念带来很大冲击,过去村民追求多子多福,兄弟多家族大,没人敢欺负,而现在真的变成“生两个儿子哭一场”。国家虽然放开了二胎政策,但是现在头胎生了儿子的,虽还想生个女儿,但愣是不敢生,就怕再生个儿子,到时候只有哭了。

我家乡的父母们就像火车上的崔阿姨一样,在外拼命打工挣得钱,不舍得吃不舍得喝不舍得穿,为的就是实现家庭财富积累的最大化和代际资源的向下传递。自从儿子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就已经开始为儿子操心,为将来娶媳妇做准备,因为儿子娶不到媳妇打了光棍,不仅父母自己一生愧疚,死不瞑目,就是周围的庄乡邻里也会在背后指责父母无能。而如果做父母的贪吃爱喝,存不住钱,村庄社会舆论就会指责父母不正混,家里没有钱,也没有人愿意给其儿子介绍对象。

而宜昌秭归的地方文化与此完全不同,相比之下父母为儿子操心的太少,父母的人生任务主要是将儿子抚养成人即可,儿子娶媳妇结婚主要是他自己的事情,父母在有能力和顾好自己生活前提下,才会辅助帮忙娶媳妇。而结了婚后,父母一般也不会帮忙带孙子,一代人只管一代,带孙子是儿子自己的事情。因为代际之间并没有资源向下传递的压力,当地人注重家庭财富的积累,挣得多花得多,挣得少花得少,挣多少花多少。令笔者惊讶的是调查的一个村庄家庭存款在5万以上的居然不超过一半,还有很多家庭住着土房子。

在秭归调研,一个30来岁的男青年在北京服装厂做技工,2015年收入为9.6万元,这是相当高的,甚至比很多高校毕业生都要高很多,但是除掉开支只剩下1万元。还有一户70多岁的老太太,有一个儿子40多岁,光棍,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她的生活享受。在家种田养了三头猪,卖了一头,杀了两头当年猪,当问及杀两头猪吃是否太多,她惊讶地说:“家里三口人杀两头猪,还划不到一人一头,怎会多呢。”此外,她每天要喝一斤白酒,一个月抽一仅烟,顿顿都有肉,“想吃肥的有肥的,想吃瘦的有瘦的”。这要是放在我的家乡,大家绝对是不能理解的,就会觉得父母太不会做人了。两地对比,宜昌秭归的父母生活的轻松安逸无压力,注重生活的享受,生活水平高;而皖北的父母们不仅压力大,还生活的相当简单粗放。但另一方面,秭归农村却形成了普遍的贫困积累和大量的光棍,笔者调查的一个自然村落不足200人,30岁以上的光棍却高达22人。而皖北村庄的光棍却普遍比较少,父母虽然压力大甚至为儿子结婚而负债,但是子代却因为结婚都有了第一桶金,拥有社会向上流动的希望和机会。

阎云翔曾提出兄弟之间因为竞争通过婚姻索要高额彩礼来实现家庭财产的提前转移,最后的分家就只是一个形式了。但我一直困惑的是,为什么在我的家乡即使一个儿子也同样索要高额的彩礼,这仅仅用社会性面子是不足以解释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