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中国航母之父”:如果中国不建航母我死不瞑目(图)(3)

2017-04-27 08:36:35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刘华清在“特拉瓦”号上参观。

刘华清在“特拉瓦”号上参观。

4、1986年航母论证工作启动

“航母总是要造的,到2000年航母总要考虑。发展航母,可以先不提上型号,而先搞预研。”

1982年,刘华清被任命为海军司令员,“以往从外围观察和思考的”航母在他心头的分量大不相同了。

去年,刘华清的老部下、海军前装备技术部部长郑明曾在《现代舰船》发表长文,回忆老首长。他详细描述了三次海军装备技术工作会议的细节,再现了刘华清在海军司令员任上“谋划”中国航母的功绩。

在1984年1月6日-11日的第一届海军装备技术工作会议期间,刘华清对航母的表态是“现在国力还不行,要等一段时间”。

1985年12月,海军第二届装备技术工作会议召开。会议的主题是“尽快缩短海军装备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1986年初,郑明向刘华清汇报海军装备发展15年设想,其中提到了要启动航母论证。刘华清做了很多具体指示。他说:“航母总是要造的,到2000年航母总要考虑。发展航母,可以先不提上型号,而先搞预研。”

终于,航母的论证工作在1986年年中启动,由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直接组织。1986年8月初,刘华清把郑明和时任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的王季县叫去,专门交代了航母论证工作的指导思想。刘华清说:“航母的战役战术、作战需求论证很重要。而且航母造什么样的,怎样造法,也是海军全面建设的事。是直升机航母、护航航母,分步走,还是直接造护航航母,要好好论证一下。”

1986年11月,刘华清主持召开海军发展战略研讨会,邀请了军内外领导和著名专家,不少与会者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及收复南沙、台湾回归等战略任务的需求出发,建议国家支持发展航母,这和刘华清的想法不谋而合。“航母发展的论证终于正式提到海军建设的议程上来。”郑明说。

1987年1月9日-13日,第三次海军装备技术工作会议召开。在会上,刘华清又提到,“现在,各国都在注意发展航空母舰,无论是攻击性的或垂直短距起降型的,都是为了解决防空和海上攻击问题,都在注意发展。美国、苏联都在大搞,其他国家如法国、意大利、英国这些比较发达的国家都在搞,日本因为是战败国,宪法不允许搞,但搞起来也容易。我们搞难处多一些,财力、技术都有一定困难,但从长远考虑,还是需要的。十年内不搞、十年之后再搞,也还会有困难。因此我要求早论证,早点把这个问题研究透。”

刘华清接着说,“中国搞航空母舰,目的不是为了和美国、苏联比赛,主要是用于解决对台斗争需要、解决南沙群岛争端和维护海洋权益等方面的任务,平时还可以用于扩大维护世界和平的政治影响。显然,海军有了航空母舰,海军的质量就会发生大变化,海军的作战能力也将有较大提高,有利于提高军威、国威。”

那一年,刘华清71岁。

1989年6月,刘华清同志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基层官兵在一起。

1989年6月,刘华清同志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基层官兵在一起。

5、1988年航母被列入可行性研究

“航母从开始论证研究到完成建造,初步形成战斗力,一般总得20-30年时间……也就是说,从现在起,在我这个海军司令任期内不上它,以后按五年一个任期,要到第五任司令看能否用上了!”

1987年3月31日,在向总参谋部汇报贯彻军委常务会议精神的提纲中,刘华清又一次向总部机关陈述,海军装备规划的两大问题中,第一就是航母。

刘华清选择了一个能最大限度降低领导顾虑的切入点:着重说航母的作战费效比。就是说相对于其他保护海权的形式,对航母的单位投入能带来更大的安全效益。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1980年代,要发展航母,经费始终是一个难以跨越的问题。

在这次汇报中,刘华清澄清了几个让航母变得遥不可及的观念:一是航母编队并不需要全部新造,编队中的驱逐舰和护卫舰就可以与机动编队共用。因为即便没有航母,海军还是需要驱逐舰和护卫舰,这些舰艇既可以作为航母编队的舰只,也可以作为机动编队的舰只。另外,基于保护海权的需要,就算没有航母,飞行半径较小的航空兵还是要发展。发展航母并不会增加飞机的总数量,只是把这些飞机改成舰载机。这可能会多出一些成本,但也不会高很多。

刘华清还给发展航母设定了新的时间表:“七五”(1986年-1990年)开始论证,“八五”(1991年-1995年)搞研究,用15至20年左右的时间对平台和飞机的关键课题进行预研,2000年视情况上型号,到2000年后形成战斗力。“这样安排,第一,从经费上看,在当前和分摊在今后每年中,并不需要花太多钱;第二,从技术上看,发展它是有各方面好处的,可以带动国家和国防相关技术的发展;第三,预研过程中,可以对航母的战备价值及存在的问题摸得更透,有利于作出最后的科学决策。”刘华清说。

郑明说,这次汇报在总参谋部和国防科工委机关产生了一定影响。1988年12月,国防科工委科技委评议申报的软科学课题,“我国航母及舰载机发展可行性研究”被列入12个入选项目之一。

向总参谋部的那次汇报后,刘华清曾对郑明说:“航母从开始论证研究到完成建造,初步形成战斗力,一般总得20-30年时间,就是现在抓,中间不断线,也得到2010-2015年前后才能形成战斗力,也就是说,从现在起,在我这个海军司令任期内不上它,以后按五年一个任期,要到第五任司令看能否用上了!”

郑明感慨,刘华清当时70多岁了,航母已经不太可能是他的“政绩”,他是在为以后当海军司令的人做准备。

6、1980年代末时刻不忘用航母装备海军

“如果问我航母和核潜艇以后如何排队,我说海军缺少的航母应该在先。”在郑明看来,航母是刘华清心中的重中之重。

“刘华清对于海军的三个环节非常重视。一是战略,他自己曾提出中国海军的战略;二是人才,这主要体现在他对我们的严格要求和关怀上,他从未表扬过我,总是布置任务,但他在工作上信任你,给予你充分的尊重,这比表扬更有作用;三是装备,这也是在写回忆录时,我负责的这一部分比重很大的原因。

有的同志笑着跟我说,你要把刘司令写成刘装备部长么?”郑明说,“我们和刘司令在一起共同讨论编写《刘华清回忆录》。我们大家在一起交流、讨论,在讨论中刘老也对我们说了很多我们所不知道的事情以及刘老自己的一些思考。”

刘华清在海军司令员任内提出了海军“近海防御”战略问题,并要求以此战略为指导发展海军;也是在其海军司令员任内,广州舰艇学院开办了第一届也是唯一一届“飞行员舰长班”,为日后航母舰长储备了人才;在其担任海军司令员期间,海军启动了航母的预研工作,为日后发展航母打下了基础。

郑明回忆,“在退休前,我和刘司令并没有更多的亲密接触,更多的是在工作关系上,倒是退休之后,在写回忆录的过程中,他越发了解我们,我们也越发了解了他,写回忆录的过程也是一次再教育的过程。”

“刘华清是陆军出身,他之所以在海军问题上有远见性,一是通过学习,二是通过实践。他非常乐意学习各种海军的知识,并且大量参加各种演习和实践活动。他是真正融入了,成为了真正的海军。”郑明感叹。

尤子平回忆说,特别在1988年的南沙冲突发生以后,刘华清更加感到中国海军空中力量的薄弱、鞭长莫及,危及海上编队的活动和安危,而航母则是唯一能显示前沿力量存在、掩护海上机动编队远程活动的手段。“他认为在当今世界,航母不仅是一个强有力的战术单元,是海上作战体系的核心,也是强大的战略威慑力量,代表着综合国力的象征,要实现国防现代化,建立完善的武器装备体系,不能不考虑发展航母的问题。”

1988年之后,刘华清已经调往中央军委担任领导工作,但他还是继续关注航母问题。1989年9月4日,刘华清专门把尤子平叫过去,听取航母课题研究情况的汇报。听完后,刘华清说:“1984、1985年邓主席接见外宾时说,对付台湾,我们没有能力,从封锁反封锁说,船载机从海上起飞,留空时间短,等大航程新飞机造出来,要几百个亿。海军说,如果有航母可以省很多飞机,一艘航母相当于300架陆上飞机,代替3个航空师,岸基飞机掩护航母,航母掩护潜艇,非要这个东西不可。”

刘华清还谈到核潜艇与航母的排队问题:“如果问我航母和核潜艇以后如何排队,我说海军缺少的航母应该在先。”

刘华清要求国防科工委和总参装备部在航母发展上要把预研费、研制费和装备费结合起来,统筹安排;要和既定的舰船、飞机、武器、电子装备发展规划结合,而不是都挂在航母大项目里专门安排,搞“大规划”,使上级无法研究。刘华清还批准海军和工业部门的专家,去法国、美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考察过航母,也批准国防工业部门从外国聘请航母设计专家来华讲学,还引进了部分设计技术资料,在航母关键配套的预研上有了一定进展。

199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邓小平同志同刘华清同志亲切握手。

199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邓小平同志同刘华清同志亲切握手。

关键词:航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