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杭州解开了“邻避”这个结(5)

2017-03-24 07:53:02    人民日报  参与评论()人

中桥村的年轻村民蒋于成当初是村里“闹”得最厉害的人之一,为此曾“进去过”。现在,他义务当起了村里的“招商引资员”,成天忙前忙后张罗朋友来村里看项目。他说:“谁不希望自己的家乡好?想方设法为村里引进项目,就是希望家乡不仅环境好,还能发展好,子孙后代生活得更好。”

由于“把发展当作硬道理”,中泰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现在真正成了“惠民工程”,一批批项目争先恐后在这里落户:房车营地、山顶酒吧、自行车俱乐部、精品民宿这些旅游项目,一个个在春风中破土动工。就在记者采访的那天,中泰街道签下又一个旅游大项目——与德国品牌卡尔斯合作的亲子主题公园,落户在中桥村。

“这两年,陆续从外头把户口迁回中桥村的,算算有200多人。有人争着要进来,说明村子势头旺。希望将来村里每个人都有底气自豪地讲一句:虽然我们这里有垃圾厂,但我们的发展比以前更好了。”周永章说。

不折不扣完成承诺,是破解“邻避效应”的不二良方

尽管中泰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进展顺利,但杭州市有关部门对这一项目建设丝毫没有掉以轻心,无时无刻不在反思这件事情带来的教训。

“这件公益好事,之所以起初出现了一些波澜,与我们事前与老百姓沟通不够很有关系。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人民政府就是代表人民的,决策后只需要埋头苦干就行了,忽视了与老百姓的有效沟通。”中泰街道党工委书记郭云伟的反思一针见血。

“一户人家碰到事情都要有商量,何况是牵涉到这么多人的民生大事。有话敞开说清楚,有事大家商量着办,才能不留下后遗症。”白云村党委书记朱永兴完全赞同郭云伟的观点。

“除了事前沟通做得不够,面对新时期的新挑战,我们各级干部的知识储备也需要加强。仅凭旧知识、旧观念去处理新问题,行不通了。譬如,垃圾焚烧项目选址出现一些杂音后,区里也试图做一些解疑释难的工作,可有些同志连专业术语也讲不清。结果,就被所谓‘环保人士’的说法先入为主地打了个‘时间差’。新时期,如何成为做群众工作的行家里手?是摆在我们每个干部面前的新课题。”时任中泰街道办事处主任冯德伟如是认为。

正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也只有正视问题,才能有效解决问题。2014年5月至11月,余杭区先后选调1000多名机关干部,这些干部大多是曾在中泰工作过或熟悉情况的当地人,他们进村入户走访了2.5万多人次,搜集的意见建议汇拢成500多条。这些意见,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民意。

举一反三,此后,中泰项目落地推进的全过程,都选择了让群众深度参与。像做水文和大气检测时,检测点就设在村民院子里,环境监测数据和细节第一时间公布,用公开透明打消群众顾虑。群众提出来的建议和要求——像垃圾运输要走专用匝道、建立大管网供水以避免水源污染等,也被采纳并逐一落实。

不仅着力解决现实问题,有关部门还深入群众之中及时排查潜藏的问题。“中泰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由企业主体来运营。企业经营讲效益,有的赚想多赚一点,能省的想再省一点。这么一来,会不会放松标准甚至偷排漏排?”“国外垃圾分类做得很到位,可我们这里垃圾混在一起烧。如果不分类,又怎能确保焚烧无害?”……针对群众的这些疑虑,政府不回避,专门成立了群众监督小组,村民到村里登个记,就可以戴上“监督证”,进项目工地实地察看。碰到地质勘测、进场施工等重点环节,政府都定期组织村民现场监督,听取项目方的介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