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河南粮王:现在是种粮人最难的时候 粮价低、卖粮难(1)

2017-02-06 06:33:26  新京报    参与评论()人


河南“种粮大王”柳学友在自家田间。受访者供图

原标题:河南粮王:种一亩地成本快一千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当春节鞭炮声为逝去的旧年画上休止符的时候,寻常的百姓习惯给自家算一笔账、做一个总结:这一年里,我付出了什么;这一年里,我又得到了什么。在河南,种地的农民盘算,挥动锄头、洒下汗水结出的粮食,卖了多少钱?在安徽,“老工人”在对比,现在的活儿跟以前在钢厂时相比,赚的多了还是少了?在北京,房地产中介的小伙回忆,自个从亢奋的楼市里拿到了多少提成?如涓涓细流汇成江河,一个个普通家庭账本上的涂涂写写,连聚起来,就变成了宏观经济脉动的节奏器。就像猪价决定着CPI,大妈“指挥”着金价。

新京报记者深入全国各地,采访了农民、工人、小老板、网红、创业者等多个群体,听他们讲述自己过去一年中平常或不平常的故事,让他们算一算自己打拼一年的“账单”。小账单,大经济。我们期望,从这些小小的账单中,可以管窥不同行业甚至是宏观经济的发展状况。

“2016年有惊无险,比往年差些,也算赚钱了。”除夕前夜,河南信阳固始县北郊的一个小村庄,种粮大户刘家父子在家中告诉新京报记者。他们坐在圆桌旁,桌上摆放着待客的茶水、零食。

与此相距百里的信阳息县,被誉为“河南粮王”的柳学友认为,现在是种粮人最困难的时候。柳学友表示,2016年他认识的种粮大户有70%效益不好,不少种粮大户选择另谋生路。

粮食经纪人梁先生2016年较往年收入减少一半多,“准备2017年添置些收购工具,以适应越来越严的收购标准”。

种粮大户:

养猪比种地赚钱

自从承包村里的二百多亩耕地种水稻,刘玉中(化名)和儿子刘阳(化名)就成了附近村庄少有的“种粮大户”。三十刚出头的刘阳是为数不多愿意把汗水洒向农田的青壮劳动力,父亲刘玉中说平日里自己指挥、儿子做,家里购置了基本的农资机械,一亩地可以赚200元到300元。

刘阳算了一笔账。2016年初的整田算是一年投入的开始,拿一亩地来看,这个流程需要80元的成本。接下来的插秧是花费较大的一部分,通过承包给插秧合作社,全流程包含了种子、育秧、插秧的所有费用,共计200元。剩下的花费还包括购买化肥、抽水灌溉、农药除草和收割粉草。还有土地转租费用,合计成本能达到820元/亩。不过,这样的话基本挣不到钱。实际情况是,转租费用可打折,自家有收割机和抽水机,相关费用也可省下,最终成本约680元/亩。

2016年暴涨的人工费以及盛夏连日的高温,都让刘阳深感种地的艰辛。

“以前找杂工,100元一天,现在没有200元一天,没人理你。”由于年轻人不愿意做农活,能种地的中老年人手又少,抢种抢收时候的人工问题困扰着刘阳。

盛夏干旱是水稻种植户最发愁的时节,虽然抽水浇地可以“止渴”,但相伴而来的高温预示着一场灾难。

“旱灾恰逢高温,每天气温在37℃至38℃,正赶上水稻扬花,太阳出来直接把花晒死了,出现大面积的干瘪。”刘阳言语中透露着无奈,“去年就是这么巧,那一个星期赶上了高温。”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