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袁隆平:稻田"守望者"(1)

2017-01-29 19:16:41  央视网    参与评论()人

央视网消息:

2016年11月,广东高湿高热,在梅州兴宁市龙田镇环陂村,连绵金色的稻田迎来收割季。

19日上午,风尘仆仆的车队,一路驶进广东省梅州兴宁市龙田镇环陂村双季稻连片种植示范区,人们簇拥着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从车上下来,缓步走进一望无际的稻田里。当老人看到蓝天白云下那翻滚的稻浪时,欣慰地笑了!

这位老人就是年届86岁,在国内国际上都享有崇高声誉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袁隆平此次梅州兴宁之行,是专程为“华南双季超级稻年亩产3000斤全程机械化绿色高效模式攻关”项目成果测产而来。

测产现场,数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在田间来回作业,随着超级稻新组合晚造亩产705.68kg(干谷)的消息传来,加上早造的亩产832.1公斤,最终年亩产量达到1537.78公斤,双季稻产量1500公斤的世界纪录被打破。

量产新纪录再谱袁式传奇

视频截图

“这是一个新的里程碑!”对袁隆平院士的专访约在“新故相推,日生不滞”之际。这时,袁隆平已经如候鸟一般准时,回到海南三亚的杂交水稻试验基地。

眼前这位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身形瘦小,皮肤黝黑,一看就是长年在田间地头作业留下的印记。

“此次双季亩产1500公斤超级杂交稻攻关项目的成功,代表着中国水稻产量创下了一个新的世界纪录。而且本次不仅产量有突破,这个品种的大米质量可以与日本的越光米媲美。”袁隆平说。

50多年前,中国遭遇三年经济困难时期,身在湖南安江农校的袁隆平亲眼目睹了中国大饥荒的惨状,发誓要解决饥饿问题。就像那只苹果砸中了牛顿一样,袁隆平幸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

从“南优2号”到超级稻,几十年来,袁隆平对杂交水稻不断改良。杂交稻目前已经覆盖了全中国和许多国家。仅在中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就达2.5亿亩,面积占比57%,产量占比65%。2016年来自云南个旧试验田的亩产已经高达1088公斤,真正解决了中国人和部分国家的吃饭问题。

在泱泱稻田里,袁隆平一次又一次创造了人类粮食生产的历史高度。在奇迹与荣誉中,各种高产稻谷相继问世,殊不知,在稻谷飘香中,袁隆平自己也成为了一个传奇。

高产更高产是永恒主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粮食产量连年增长,2015年喜获“十二连增”。尤其是近3年来粮食生产高位爬坡,更是难能可贵,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亮点之一。

也许当年的吃饭问题对如今的中国老百姓来说已经走远,但是否粮食连年增产,就意味着国家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了呢?

“我国13亿多张嘴要吃饭,不吃饭就不能生存,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要牢记历史,在吃饭问题上不能得健忘症,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

曾几何时,中国人有过凭“票”吃饭的日子,方寸大小的一片薄纸,直接关系人最基本的权利——吃饭;“吃饱饭”曾经是困扰我们的一件难事。

“追求高产,更高产,是我们永恒的主题。”从2000年到2016年,由袁隆平领衔的团队共实现了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1067公斤的超级稻攻关五期目标。下一个目标将是每公顷产17吨,相当于亩产1135公斤。

关键词:袁隆平稻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