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中纪委官网聚焦曾国藩家规:严禁子孙“递条子”(3)

2017-01-10 21:41:38  中纪委网站    参与评论()人

同时,曾国藩也严格管教家人亲属。

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宦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

——摘自《曾文正公家书·道光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一日致诸弟》

	0

毛泽东读过的《曾国藩家书》

当官不能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曾国藩明明白白告诉家人,自己决不靠当官来积累财富遗留给子孙,也不给子孙开任何特权的口子。

1864年8月,曾国藩已是一等侯爵,他16岁的儿子曾纪鸿去长沙参加乡试。当时的科举考试,递条子、打招呼、开后门的现象较多。曾国藩怕儿子误入歧途,在开考前写信给曾纪鸿说:“场前不可与州县来往。”考完发榜之前,曾国藩又写信告诫儿子:“断不可送条子。”这次乡试,曾纪鸿榜上无名,以后多次应试,仅得一个“胜录附贡生”。曾纪鸿始终未借父亲之名拉过关系,曾国藩也没给主考官打过任何招呼,实在难能可贵。

不开特权,不留钱财给后人,那给后人留什么?曾国藩说:“余将来不积银钱留与子孙,唯书籍尚思添买。”做读书明理的君子,是曾国藩教导后人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千秋邈矣独留我

百战归来再读书

1864年,为勉励开缺回籍的弟弟曾国荃,曾国藩写下了一副传世名联:“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

无论何时何处,书卷不可离身。曾国藩对于读书的重视可谓非比寻常。在长年累月的读书治学中,他也积累了一套颇具个人印记的读书心得和方法。

要读什么书,曾氏常通过书信给家人、门生、部下开书单。这些书单大多以经、史为主,他给儿子曾纪泽的家书中说:“余于《四书》《五经》之外,最好《史记》《汉书》《庄子》《韩文》四种,好之十余年。”

但给后人更多启迪的是曾国藩的读书方法。

	0

富厚堂正宅

曾国藩读书讲究专一。他认为,“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读子部、集部,“但当读一人之专集,不当东翻西阅”,“一集未读完,断断不换他集”。

假如博览群书,看似读得很多,但都没有读深读透,效果反而不好。所以曾国藩反复告诫,“功课无一定呆法,但须专耳”。

但是怎么读深读透呢?曾纪泽也有这样的困扰,他读《四书》,对于书上讲的,常常觉得似乎是明白了,但仔细思想起来,却又没什么心得,向父亲曾国藩请教是什么原因。

	0

曾国藩故居

曾国藩给他开了八字药方: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这八个字原是朱熹教人的读书方法,曾国藩做了自己的阐释。

虚心好理解,即不存成见,虚怀若谷。“涵泳二字……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雨之润花,过小则难透,过大则离披,适中则涵濡而滋液;清渠之溉稻,过小则枯槁,过多则伤涝,适中则涵养而勃兴……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则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言之表。”

曾国藩认为,人在书中“游”,书在人中“润”,此即“涵泳”之大概。善于读书的人,必须把书看作水,而把自己的心灵看作花、稻秧。读书时不能一时读得太多,难以消化,又不能止步不前,了无所得。读书应该仔细体味,把握好读书的感觉和度,让书浸润心灵,而自身心情这样也会很愉悦。

切己体察,就是要把自身置进去来体验观察。有一些大道理可能初读时只是记住了,没有太深的体会,随着阅历的加深和思考的深入,后来会有幡然醒悟之感。

“凡家道所以可久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在今天,曾国藩家书为什么红火?看似絮叨,却是苦口婆心,真知灼见。

	0

俯瞰富厚堂

(责任编辑:李皓 CN002)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