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让实体经济的本钱越来越厚实——“青岛制造”启示录(1)

2016-10-19 18:02:42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让实体经济的本钱越来越厚实——“青岛制造”启示录

这是青岛市区风貌(8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徐速绘摄

新华社青岛10月19日电

题:“让实体经济的‘本钱’越来越厚实”——“青岛制造”启示录

新华社记者

编者按:实体经济是国家的本钱,做大做强制造业是完成工业化、筑牢实体经济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选择。

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新兴经济体借助比较优势编织“制造大国梦想”的态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强调要发展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

《中国制造2025》实施一年多,新华社记者走进青岛,以“青岛制造”为样本,探寻中国制造之路。

这是一张稳健的经济成绩单--生产总值增长7.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5%,经济运行保持稳中有进态势。

这是一张靓丽的工业发展表——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长9.3%,明显好于全国、山东省利润水平。

这是一份抢眼的名牌家族谱——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他们托起了名城制造的底气。

在世界制造业普遍面临困境的背景下,2016年上半年的一系列数据和长期积淀的成果,将“青岛制造”凸显在人们面前。

青岛,是我国最早接触工业文明的城市之一。“青岛制造”是“中国制造”砥砺前行的缩影。

20世纪末至今,从织造、智造到创造,“青岛制造”何以相对稳健?利润增速何以相对较快?在中国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路上,“青岛制造”给人们以怎样的启示?带着一系列问题,新华社记者历时半月走进这座制造之城、品牌之都,深入企业、园区,一探其中奥秘。

“我们的‘本钱’越来越厚实”--“青岛制造”启示人们:实体经济是国家本钱,制造业更是“本钱的本钱”,从“青岛制造”的底气,人们看到了“中国制造”的雄心

被动房、庞巴迪无线充电、空客直升机……

在中德两国总理见证下,一批来自德国的先进制造项目签约,即将落户青岛。

“谈判非常艰难,因为这是空客第一次在亚洲投资生产整机。”谈起空客直升机何以能落户青岛,青岛中德生态园管委会主任赵士玉至今对这样一个细节记忆犹新,“我们跟德国人讲,中国动车世界闻名,而中国动车近60%都在青岛生产!也许这一句话触动了他们。”

走进青岛,聚焦制造,一股浓浓的“青岛底气”扑面而来。

“‘青岛制造’不仅有颜值,更有气质。”长期关注青岛制造业、到海尔达上百次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企业管理研究室主任王钦说。

事非经过不知难。放眼历史长河,“青岛制造”历经跌宕起伏:随着19世纪末青岛港和胶济铁路的修建,机车、船坞、啤酒、电灯、汽水、火柴等工业企业先后建造,为这座城市注入了现代工业的基因。此后百余年,工业制造始终是青岛发展的“主旋律”。

100多年前,“德国制造”曾被视为假冒伪劣的代名词,德国人“知耻而后勇”,今天,“德国制造”成了高品质的同义词,是德国人骄傲的金字招牌。就像这个故事一样,“青岛制造”也走过一段弯路……

“1978年,由于生产设备落后,出口至香港的一瓶啤酒中发现有洗瓶毛刷。当月,三位中央领导给予批示,啤酒厂停产整顿……”

1234...全文  7下一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