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武钢去产能之殇:分流减法与供给侧加法间艰难抉择(4)

2016-05-08 12:05:35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为了提高企业效益,这些年武钢做了很多的尝试,比如大力发展非钢产业,此前就有报道武钢人养猪的新闻,其实只是其发展绿色生态养殖业的一种。同时,盘活固定资产,将武钢办公大楼双子楼的B座对外招租。

此外,将市场前移,降低能耗,节约成本,也是武钢度过寒冬的手段之一。今年3月11日,武钢炼铁厂向武钢股份以外的集团直管全资子公司重工集团铸铁事业部供应液态铁水。据介绍,过去的铸造生产工艺流程是生铁(固态)熔炼—铁水调质—出铁浇注,仅在生铁(固态)熔炼这一环节就要耗费大量能源。液态铁水实现直供后,直接省掉了生铁(固态)熔炼环节,缩短了工艺流程,每吨产品可直接降低生产成本200多元,效益前景十分明显,同时也是武钢股份在武钢内部进行市场化运作的有益尝试。

另一个意义在于,过去炼铁和炼钢环节不直接面向市场产生效益,工人很难有价值体现。铁水直供后,对提高炼铁厂职工的积极性也将大有益处。

但在孙劲看来,要解决去产能过程中人多债多的问题,不能光靠企业自身,还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比如针对居家退养人员的五险一金,很多险种其实不必要,比如工伤险、生育险等,这样,既能为企业减轻负担,职工也能减少扣减额,多拿工资。在债务方面也要出具体的政策,避免企业背负国有资产流失的重担。此外,还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扩大需求。

值得关注的是,4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阶段性降低企业社保费率和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为市场主体减负,增加职工现金收入。其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缴费比例都有所降低。

针对今年发展规划,邹继新表示要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产品和产能结构调整到和需求相匹配,管理重心从生产经营型向价值经营型转变,对成本、效率加强提升。

在李新创看来,在需求侧方面的改革应侧重稳定消费、扩大消费、增加出口等三个方面。

与此同时,还需供给侧的同时发力。实现质量和效益的双提升,重塑了行业企业的新名片,只有供给侧的强力出清与需求侧的拉动托底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钢铁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谁来承受去产能之痛

炼钢属于特殊工种,退休年限一般是女职工50岁,男职工60岁,分流政策一出来,45-49岁的女职工和55-59岁的男职工就面临着离岗的命运。

刘汉生的几个老同事就是这次被分流出来的,几个月了,每月拿着2000块钱,在家无所事事。他们不是不想找工作,而是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些在国企待了一辈子的老职工,除了年龄这个硬伤,还缺乏工作技能,也无法适应外面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这个年龄的人,孩子大多还在读书,没有收入来源。这一退养,工资少了一半,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刘汉生叹了口气说。

然而,此次武钢的人力资源优化,受影响的不只是临近退休的职工,《中国新闻周刊》从多名武钢人处了解到,一些“外用工”也减少了大半。

目前武钢的工人结构分为三类:A类工就是正式工即全民所有制职工,与武钢签劳动合同;B类工是劳务工,是与劳务公司签劳动合同,一般要求大专文凭,工作一段时间有可能转正;C类工也是劳务工,也就是所谓的外用工、临时工,属于劳务公司,不可能转正。

这些年,武钢很少对外招收正式职工,随着产能的扩大,招进来很多B类工、C类工,和A类工混编在一个班组,同工不同酬。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