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探访山西煤企:陷亏损困局 三十放假头一遭(2)

2016-02-22 13:56:27  中国青年报    参与评论()人

从2012年煤价开始下跌,煤企在市场的泥淖中拼尽气力,无论企业还是煤矿工人,似乎都意识到,短时间内煤炭行业难以走出困境。

“有的效益不好的矿井,闲得久了,职工就自己做起了买卖。”采访中有矿工告诉记者,身边同事已有人干起了兼职,“如果明年还看不到希望,那我们就真的要考虑做点别的营生了”。

卸掉企业办社会包袱成难啃的改革硬骨头

驱车进入大同南郊区,记者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到了同煤“地盘”。无论是医院、学校还是公司、科研院所,名称中均带“同煤”二字。街道上,到处可见满载职工的各个矿区的接送班车,不少老矿区内张灯结彩,满街灯笼,年味儿十足。

除煤价大跌带来的困扰,同煤集团在变迁过程中留下了不少历史“包袱”和难题。“同煤集团大约20万职工,算上家属总计80万人,需要承担很多社会责任,我们讲3个数,老的8万(离退休职工),小的8万(职工子女就学),中间的5万(职工子女待业),这都是亟待解决的老问题。”相关负责人介绍。

有专家认为,在今后的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同煤集团重点要为资源枯竭的老矿建立良好的退出机制,对长久以来企业办社会所承担的,涉及退休职工、职工子女就学、就业等历史遗留问题作出妥善解决。卸掉企业办社会的“包袱”,这对作为当地经济支柱的煤企,以及地方政府而言,都是一块难啃的改革硬骨头。

煤炭产能过剩成为煤价下跌的直接原因。中国煤炭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1月,全国90家大型煤企的利润减少500亿元,同比下降91%,整体行业的亏损面达到95%。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煤矿产能总规模为57亿吨,其中正常生产及改造的产能为39亿吨,而新建及扩产的产能为14.96亿吨,其中有超过8亿吨为未经核准的违规产能。

面对产业寒冬,煤炭企业在积极寻找生存之道。

“‘人人二百三,共同渡难关’是我们在1998年历经煤炭低迷时的口号,当时的大同矿务局就是一煤独大,举步维艰。这一轮的经济冲击显然要比当年大得多,但其不同之处在于,我们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强了,提出了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应对之策。”同煤集团党委副书记刘敬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

老煤企要有新眼光

进入广阔的平朔露天矿开采现场,视野顿时开阔起来。阳光铺洒在乌黑闪亮的露天煤层之上,一道道黑得发亮的采掘路径,在湛蓝的天空下,规则而富有层次地蜿蜒开来。一辆辆几层楼高的小松930e重型卡车从矿区呼啸驶过,我们的越野车与之相比还不及其轮胎高度的一半,车旁的人更显渺小。

当前,随着煤炭、钢铁等行业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大幕拉开,深处行业困境的煤企不得不选择对自己“动刀”。

“去年一年对平朔确实影响巨大,是我们建矿以来亏损最为严重的一年。2015年平朔原煤产量9025万吨,同比降产21%,商品煤产量6648万吨,同比降了21%,2015年产量的降幅有市场影响,也有主动减产的因素在内,有内部调结构的因素。”中煤平朔集团总经理助理、规划发展部主任杨靖毅表示,煤炭是重资产行业,银行负债率不少都在百分之六十以上,资产庞大意味着运营效率较低,背负的贷款高,发展负担重。

“我们作为传统煤炭企业的基本定位将在未来完全改变,坚持向两大业态发展,一是清洁能源的供应商,二是综合能源的服务商。”杨靖毅介绍,如果说过去煤矿更多关注安全、生产、销售,对市场、价格、环保关注不多,如今则首要强调以市场、客户为导向的发展理念,这是企业的最大变化。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