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解析落马央企高管大幅增加:巡视是背后原因(1)

2016-01-12 10:35:54    中国新闻网  参与评论()人

原标题:解析落马央企高管大幅增加:巡视是背后原因

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先后发布了37位中管干部接受组织调查信息,发布了34份部级及以上领导干部纪律处分通报。

《检察日报》记者梳理发现,2015年艰苦卓绝的“打虎”行动,依然面对监督“一把手”这块硬骨头;在央企、金融机构等新领域收获“颇丰”;在纪律挺在前面的理念下,更加明确了遵守政治纪律排在首位,纪律审查工作迅速回归本质。

(一)1/3担任正职“一把手”

解析落马央企高管大幅增加:巡视是背后原因

2015年查处的37名中管领导干部中,正担任正职“一把手”的至少有13名,超过落马总数的1/3。分别为杨卫泽(江苏省委原常委、南京市委原书记)、景春华(河北省委原常委、秘书长)、徐建一(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廖永远(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原总经理)、王天普(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原总经理)、余远辉(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原常委、南宁市委原书记)、周本顺(河北省委原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杨栋梁(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原局长、党组书记)、邓崎琳(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原董事长、党委书记)、苏树林(福建省委原副书记、省长)、朱福寿(东风汽车公司党委原副书记、董事、总经理)、司献民(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原党组副书记、总经理,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常小兵(中国电信原党组书记、董事长)。其中首次出现省委书记(周本顺),省长(苏树林),还包括1名中央国家部委正职领导(杨栋梁),2名省会城市市委书记(杨卫泽、余远辉),1名省委秘书长(景春华),7名央企领导(徐建一、廖永远、王天普、邓崎琳、朱福寿、司献民、常小兵)。

值得一提的是,接受组织调查的37位中管干部,有些被查时虽没有担任“一把手”,但绝大部分此前都曾在关键岗位任职,担任过各级“一把手”。

再看十八大以来落马的中管央企领导情况。截至2015年11月24日,共有64名中管央企领导落马,其中“一把手”共36人,占56%。

此外,查阅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的“天网行动全球通缉百名外逃人员”,显示这100名外逃人员中,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担任一把手的多达48人,占到了接近50%。

从案件查处情况看,很多落马官员的贪腐问题都发生在其担任“一把手”期间。如何治理“一把手”腐败问题应该说是困扰当前中国权力监督的“政治迷思”,也是当前进一步深化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政治命题。

监督“一把手”:骨头难啃从哪儿下手?

在一个班子中,“一把手”尤为重要,只有把“一把手”看住了,把领导班子建设好了,才能以上率下,一个地方和部门的风气才能正起来。同时还要掌握好后备干部、即将进入党政领导班子的干部情况,不能出现“带病提拔、边腐边升”。

针对这一难题,各级政府着力探索制度突破和机制创新来约束“一把手”权力,比如分权约束,推行清权确权机制和“一把手”不直接分管机制;实行程序约束,推行末位表态制度;实行责任约束,推行主体责任机制、述职述廉机制、勤政评议机制等。这些具体措施对于破解“一把手”腐败问题提供了实践借鉴。

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从发生形态上看,“一把手”腐败深深地嵌入现行权力运行体系和特权思想观念之中,结构性的调整并不能从本质上消除“一把手”腐败问题的根源,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让权力本身成为一种负担,用责任让权力负重前行,而不是沦为一种特别利益的获取。“一把手”之所以是腐败的高危人群,其要害在于权力行使处于垄断地位,没有遇到有效的界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