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儿巷的改造,充分听取了民意,聚集了百姓‘金点子’。”在起草灶儿巷历史文化街区规划蓝图时,陆川每天都要到灶儿巷走一走、看一看,有时会跟不同年龄段的市民、游人聊一聊,听听他们对古街古巷的意见,然后将这些意见进一步筛选、加工、完善,纳入到规划编制工作当中。
“一座有温度的城市最应该考虑到老百姓的情感需求,在城市改造过程中保留人们的乡愁。”陆川认为,有了乡愁,人民对城市的感觉不再受困于钢筋混凝土森林的冰冷,而是找到了心灵休憩的港湾。
让陆川欣慰的是,当一张张规划蓝图逐渐变为现实图景,为赣州保护文化遗产提供了“解题思路”。为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打响“宋城博物馆”品牌,赣州将包含古城墙、古码头、古浮桥等宋代名胜古迹的五个历史文化街区、一个传统风貌街区以及文保单位所处的区域划定为江南宋城历史文化旅游区。
游客在赣州宋城古城墙上漫步,欣赏城市风景(央广网发胡怀军摄)
伴随一批批古迹改造完成,“江南宋城”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从贡江古浮桥望过去,八境台雄伟壮丽,巍然耸立;换上新装的郁孤台街区游人如织,犹如再现当年宋城繁华;千年福寿沟博物馆落成,还原古代地下排水系统建造技艺、科学原理,向世人展示千年不朽的“城市良心”……“来赣州,当一回宋朝人”成为赣州旅游新时尚。
一半诗意,一半烟火。活化利用,让历史古迹为城市增添色彩,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融入城市更新提供新路径。如今,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等桂冠花落赣州,让这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再添异彩。
“堵心路”变“舒心路”
要让人民享受到好的城市环境,最重要的是直击“急难愁盼”的民生痛点。过去,从赣州老城区到章江新城区,开车大概需要2个小时,堵车时有发生。
百姓治堵需求迫切,可治堵方案怎么定?
经过充分论证,赣州最终拍板——建高架路,争取数年内打通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城市交通“主动脉”。
20世纪90年代的武龙大桥(左)和改造提升后的武龙大桥(右)(央广网发赣州市委网信办供图)
“建高架路可以避免房屋拆迁,减少土地利用压力。”赣州市自然资源局市政交通规划管理科科长曾书敏说,构建“高接快、快接高”立体交通转换体系,将实现快速路网系统与高速公路网系统的无缝衔接。尤其是没有了红绿灯,通行速度会大幅提升。
“高架路是不是距离房屋很近?”“噪音大怎么办?”“路线为什么经过我们小区?”修建高架路的公示一出,周边群众顾虑重重。
为此,赣州市城市规划部门赶忙做解释疏导工作。“高架路和房屋之间是有很大距离的,这个有明文规定。”“高架路设有防噪音隔板,效果都比较好。”“路线选择会考虑到地形、交通流量、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因素,并非特意经过哪个小区。”
经过答疑解惑,百姓的疑虑终于消除了,高架路如期开工。
如今,驱车行驶在建成的赣州市区高架路上,车辆时速可达60-80公里。“速度好快!”时隔数年,不少重返赣州的外地游客惊喜地发现,从赣州老城区到高铁站、机场,路程时间大幅缩短;从赣州老城区到章江新城区,也由原来的40分钟左右缩短为约20分钟。
车辆行驶在赣州新世纪立交桥上(央广网发刘凯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