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直接关系创新。
在陕西,最近3年光子产业产值以每年超过50%的速度递增,企业数从不足100家增至320余家;四川绵阳拥有18家国家级科研院所,25家国家级创新平台……
解读西部创新腾飞的密码,离不开历史上的“三线建设”。“老三线”企业曾为国防和地方工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也是今天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和底气。
在国家老工业基地甘肃天水,“老三线”企业在转型中焕发生机。天水星火机床有限责任公司用4年时间实现高档数控机床90%的国产化及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重返行业领先地位。
目前,西部地区已打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9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电子信息、航空等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工业增加值由2019年的5.8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8.1万亿元。
西部创新发展“成绩单”的背后,是对人才的高度重视。
在重庆,从“人才卡”到“人才码”,从“一站式”到“一件事”,从“人才公寓”到“人才社区”,配套资源引人、留才力度不断加强。近3年,在渝高校毕业生每年有近六成选择留渝就业。
2021年建设以来,陕西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实施吸引产业链人才、海外人才、名校优生和行业领域人才等系列举措,目前“秦创原”已成为陕西最大的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转化“特区”。
2023年4月29日,西安西咸新区的秦创原金湾科创区。新华社记者刘潇摄
不可否认,家底薄、能量弱、不均衡等问题仍是西部创新路上的障碍。从“洼地”跃上“高地”,西部需要在理念、政策、机制等方面加力提升。
专家认为,西部未来有几个可为之策: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稳定企业发展预期,增强发展信心;坚持问题导向,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让科技成果快速落地,提高产业化实效;因地制宜,加大力度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通过政策的后勤保障,为人才提供创新空间。
(八)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西部地区是我国民族地区最集中的区域,我国5个民族自治区全部在西部,少数民族人口70%以上集中分布在西部。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着力破解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动各民族共同实现繁荣。
今年5月,展现多民族日常生活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热播,带动新疆旅游。今年前三季度,新疆接待游客超过2亿人次,同比增长77%;实现旅游收入超2337亿元,同比增长超160%。
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发展潜力。我国拥有59项世界遗产,其中20多项在西部地区。
2024年11月8日,丽江古城日落风光(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从茶马古道的千年古镇到敦煌莫高窟的艺术宝库,从云贵的神秘苗寨到西北的草原风情,西部既有瑰丽的自然风光,更有深厚的人文积淀,多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创造的灿烂中华文化持续吸引国内外游客。
专家认为,未来要把文旅等服务业打造成西部民族地区的支柱产业。从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到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配套的软硬件全面提升。
平坦的硬化路修到了彝族聚居的大凉山腹地,互联网的普及让苗寨里的年轻人做起直播带货,川西牧区的藏族小伙边放牧边拍英语视频……从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到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西部民族地区发展日新月异,群众生活蒸蒸日上。
越来越多的西部优质绿色产品走出大山。全国人民每喝6杯牛奶就有1杯来自内蒙古;贵州的刺梨种植面积达210万亩,带动农民增收超21万人;全国每10枝鲜切花,有7枝来自云南,云南鲜切花还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23年1月31日,台车在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运输鲜花。新华社记者陈欣波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