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电、水电等仍是西部地区发挥能源“压舱石”作用的重要支撑,但传统单一能源已经难以满足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近年,水电第一大省四川因“高温、水少、负荷大”等因素局部缺电。为此,四川将单一水电规划调整为水电和新能源双主体、其他电源做补充的多元化能源结构。“疆电入川渝”通道正在建设,预计明年投运。
多能互补,是西部地区构建能源体系的新方向。
我国“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9个清洁能源基地,其中7个在西部,有“水电+风电+光伏发电”“风电+光伏发电+火电”等组合,均为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基地。
沙漠、戈壁、荒漠曾长期被视为西部自然禀赋的劣势,但现代科技改变了这一观念。如今,这里成为追“风”逐“日”,建设风光基地的优势区域。
国家能源局2021年以来公布三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项目,大多数分布在西部。我国首条以输送“沙戈荒”新能源为主的特高压“宁电入湘”工程将于明年建成。西北电网成为全国首个以新能源为装机主体的区域电网。
2024年7月10日,“宁电入湘”宁夏中宁换流站工程正加紧施工。新华社记者王鹏摄
从高空俯瞰,一幅崭新的西部新型能源图景蔚为壮观:一望无际的光伏板与长龙矩阵般的白色风车组成风光大基地,长江干流上6座巨型水电站构成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还有大量煤矿、油气田等传统能源基地,以及横跨东西的输电线路、输气管线,令人目不暇接。
关于能源,最新的热点话题是“AI的尽头是电力吗?”据测算,电力约占AI数据中心运行成本的70%。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对能源提出巨大需求,为西部带来机遇:
“大数据产业”成为贵州新名片,聚集华为、腾讯、苹果等中外企业数据中心;三江汇流处的四川宜宾形成动力电池、储能等新能源产业链,去年动力电池销量占全国15%;越来越多与AI相关的算力中心、数据中心、科技企业落户西部。
(五)产业:突出特色“各展所长”,增强自身“造血”能力
西部12省区市南北距离超3000公里,跨越5个气候带,拥有雄奇险峻的山峰、绵延千里的荒原、苍茫辽阔的林海草原等,地貌复杂多样。
“与平原地区不同,西部的资源禀赋差异巨大、特点鲜明,产业具有很强的根植性,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可以‘各展所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副院长肖礼军说。
西部地区因地制宜,打造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守护百姓的“果篮子”“糖罐子”“粮袋子”:
2024年9月7日,收割机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红山农场作业。新华社记者胡虎虎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