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正阳燕归来|燕鸣,长安!(2)

北京雨燕被视为“北京城的精灵”,是普通雨燕的北京亚种。它们是北京城最早的“原住民”之一,也是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野生候鸟。

1870年,英国鸟类学家斯温候在北京第一次采集到北京雨燕标本,从此世上有了以“北京”命名的鸟类物种。

以北京之名,雨燕仿佛也与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感情。

每年7月中旬,雨燕带幼崽离开北京,跨越亚洲、非洲共37个国家,飞行约1.5万公里,到达南非高原过冬。巧合的是,它们迁徙的路线几乎与古丝绸之路重叠。次年天气转暖,北京雨燕又会像离家的游子,准时起航,日夜不停地飞翔,直至4月下旬回到北京。

精灵般的雨燕喜欢在北京高大的木质古建筑缝隙中筑巢,老北京也称它们为“楼燕”。

雨燕喜欢古建楼宇是有原因的。北京雨燕的四趾都朝向前方,无法在平地上站立,也难以抓住树枝或弹跳起飞,一旦落地再起飞难度很大,因而只能依附于岩壁、洞穴边缘滑翔起飞。

听起来,这样的特点让雨燕很难在城市里生存。然而,正因为北京有紫禁城、正阳门这样的古建筑,斗拱飞檐之间的洞穴缝隙,给雨燕提供了最好的安家之所。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的发展日新月异,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如今的雨燕何以安家,一度成为人们讨论的话题。最少的时候,北京雨燕仅有两三千只。

这些年,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北京环境治理力度不减,雨燕的数量越来越多。甚至人们发现,雨燕也在尝试融入现代城市,把家安在立交桥下、居民楼上。

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北京雨燕数量在稳步提升,它们不断在城市中扩散,适合筑巢的巢址越来越多。

​正阳燕归来|燕鸣,长安!

正阳门雨燕掠影。摄/北京日报记者李治宏

无论城市发展的速度有多快,北京的古建筑永远是雨燕安家的“自留地”。高大的正阳门,正是它们的栖息地之一,北京雨燕在斗拱飞檐之间飞翔鸣唱,已成为北京城一道独特的风景。

为了让雨燕更好安家,这些年正阳门也使了不少力。据报道,2017年开始,正阳门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主动创造条件:不安装防鸟网、为雨燕保留进出城楼的孔道、制作草编的人工巢托置于城楼梁架……

有家可依,回归的雨燕越来越多,近两三年的数据稳定在一万只上下。雨燕真正成了北京的特殊生态符号、活态文化遗产。

一线通未来

正阳门城楼门洞下,是中国公路“零公里”的铜铸标志。它牢牢地嵌在天安门广场的地面,仿佛为城市牵引出一条条无形的轴线,南北烙印北京的中轴,东西勾画长安街的壮阔。

对于交通而言,“零公里”标志为中国的公路标注了原点,指引着方向。

公路零公里标志的设立,在于确立国家干线公路的起点和城市的中心点,也有着重要的人文价值。

在首都的中心位置设立公路零公里标志,许多国家都有此做法。美国的标志是设在白宫前,俄罗斯的标志是设在红场上,法国的标志是设在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前。

2006年9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在正阳门前的我国公路“零公里”标志正式亮相,中国干线公路起点从此有了象征性的标志。

不同于法国巴黎和澳大利亚悉尼设立的立体指路标志设计,中国公路“零公里”标志为青铜铸造的平面图标,整体造型外方内圆,采取对称结构,庄重大气。

走近看,“零公里”标志东西南北对应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神兽,象征四极。主体图案四周辅以东西南北四个篆体字造型,标志中心采用阿拉伯数字“0”作为原点。标志中的放射线从中心的车轮,沿着64个方位点辐射开来,喻示中国公路网络的四通八达。

​正阳燕归来|燕鸣,长安!

中国公路“零公里”标志摄/申玉彪

“零公里”只是起点,它通往纵横交错的神州大地,也通往开拓进取的华夏未来。

如今,正阳门周围是一幅速度与秩序交汇的画卷——“零公里”标志前车水马龙,前三门大街贯通东西,迎来送往,是北京重要的公路线;箭楼以东,中国铁道博物馆记录着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城楼一旁,北京地铁二号线、八号线站点人群川流不息;箭楼向南,出发和到达的公交车络绎不绝……

古朴的正阳门,见证着北京现代交通网络的逐步发展。古老与现代在这里交融,那正是中国人不忘来处、奔赴未来的交汇点。

新的历史仍在绘就。2017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明确,“长安街及其延长线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东西向延伸……向西延伸至首钢地区、永定河水系、西山山脉,向东延伸至北京城市副中心和北运河、潮白河水系。”从3.7公里到63公里,长安街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百里长街”。

自此,南北延伸,北京中轴画下一条大气磅礴的金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刻画着古都的辉煌来路;东西瞭望,长安街仍在探出它年轻的触角,一幅从“十里”到“百里”的画卷徐徐展开,城市的发展仍在滚滚向前……

又是一年阳春日。雨燕归来,掠影中轴,栖身正阳,燕鸣长安。

在这座古老与现代交织的都城,发展速度和古建文脉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北京城的精灵”成了城市建设的“试金石”。飞速发展的国度里,人们坚守着一份传统和温情,并深知它的珍贵。

而那条足以代表北京的金色线条,仍在为历史和未来坚定地指引方向,为人类和万物平等地编织家园,为文脉和生态共同写下“文明”二字。

(责任编辑:梁云娇 CN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