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锐评|为“机智”创新浪潮注入更多北京力量(2)

当然,尽管前景光明,但目前人形机器人产业尚处于底部向半山腰爬坡的状态,距离形成规模化商业应用仍需时日。实现关键一跃,短期内更大的挑战仍来源于硬件。在机器人产业中,减速器、伺服电机和控制器是三大核心零部件,占了机器人成本的70%左右,是机器人生产难度最大、价值最高的部分。

长期以来,这三种零部件的关键技术被日本、欧洲等企业垄断,成为制约我国机器人行业发展的三大“卡脖子“问题。有业内人士直言,在原创技术上,产业往往善于做“从1到100”的开发,而难以“从0到1”创新。已有太多切肤之痛警示我们,核心技术就是发展命门,我们不否认商业模式创新的价值,但绝对不能只顾着“追风口”,失去了自己“造风口”的雄心壮志。特别是对于未来产业,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永远不可能站在那里“等风来”。

走出“缺芯少魂”的瓶颈道阻且长,但今日中国支撑核心技术创新的经济条件和技术力量早已跃升了好几个量级。去年工信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了产业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为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和产业高水平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作为排头兵,北京提出“产品创新和场景示范双轮驱动,产业协同和生态优化共同联动”的发展策略。具体而言,北京将建设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利用“天工”和“开悟”两个开源平台,推动机器人技术的突破。同时,实施百项机器人新品工程和百种应用场景示范工程,在医疗、养老、园林、农业、应急等领域探索“机器人+”应用模式。

明末,宋应星创作了世界上第一部农业和手工业综合性著作《天工开物》;约400年后,北京人形机器人母平台“天工”发布,实现了全球首例纯电驱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的“拟人奔跑”。科学的伟力不断拓展人类的眼界,支撑起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机智”生活可望可即,在这场新的浪潮中,一定会留下中国力量,也包括北京力量的深深印记。

(责任编辑:梁云娇 CN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