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4月,一场聚焦长安街规划方案的专家评审会引起了全国范围的关注。在此之前,北京市政府发动了在京的6个规划设计单位分别编制规划方案,围绕6个方案,数十位专家展开了如火如荼的讨论。
几天后,与会者对长安街改建规划的原则取得了基本一致的看法。最终,一项综合方案连同6个单位所作的规划方案一并报送市政府。
“在这条街上布置什么还不是很清楚,但气氛是它自己长出来的,不是扮演出来的。”梁思成参与了那次会议,关于建筑风格他提出,“整条街要像音乐,要有节奏,有高有低,有长有短,有出有进,有不同的音色,长与短之间有休止符,此时无声胜有声”。
而长安街的形象也应严肃与活泼相结合,除了安排办公楼外,还可以合理安排一些文化和商业建筑。建筑专家陈植在会上提出,这条街应更好地组织人民生活,可以有大量的文化、商业以及服务性设施,“若都是搞办公楼,晚上黑洞洞,星期天冷清清”。
方案中还提出,长安街应体现“庄严、美丽、现代化”的方针,沿街建筑高度以30米至40米为基调,布局要有连续性、节奏性和完整性,轮廓应简单、整齐,不要有急剧高低起伏。
“1964年的长安街规划,确定了清晰的功能与风貌基调,多数规划原则在之后的历版总规与长安街规划中得以延续。”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所副所长林宛婷指出。
开放
1983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原则批准了《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第一次,长安街作为北京城的东西轴线,出现在了规划方案里。
当年11月12日,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成立,近20年前的模型与图纸开始发挥“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