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新华社图库
(三)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北京更是提出了“2035年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这意味着,要拿出更有力的改革举措,托举2100多万市民“稳稳的幸福”。新起点上再出发,我们还要坚守改革的人民性——
精准捕捉民生需求新动态。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民生”的内涵外延不断变化。作为先发地区,北京的现代化进程更快,民生诉求体现出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在改革的大方向上,大家容易有共识,而在具体方案的形成和实施上,大家又往往有争议。正视这种趋势,是更好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的大前提。
持续建立打捞民意新方式。
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就是千家万户的事。大事小情矛盾症结在哪,置身其中的居民最了解,最有发言权。北京已经建立了以12345热线为代表的沟通立交桥。如今,网络大数据为改革发展提供了更准确的依据,相关部门不妨继续拓展通道,让城市运转的堵点、痛点更早“被看到”,从而形成“问需于民—施治为民—造福于民”的闭环。
不断拓宽市民共治新渠道。
相较于西方人视社区为“扩大的个体”,中国人视其为“扩大的家庭”。家门口的大事小情和自身利益直接相关,大家也愿意说几句、管一管。纵观北京城市治理,“朝阳群众”“居民议事厅”等形式的涌现,开创了共治共享的有效路径。进一步吸引更多人参与公共事务的途径,才能更好化解矛盾、求解难题。
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是首都北京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为人民而改革,我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