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千万工程”背后的七大“法宝”

《习近平浙江足迹》记载,2003年,“千万工程”在浙江实施时,各地都很欢迎,但也有少数基层干部群众心存顾虑。对此,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想了两个办法:一是每年开一次现场会,由省委书记出席,带领市县干部考察两三个示范村,并作现场指导;二是每年办一次成效展,他亲自抓部署落实和示范引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事实证明,“现场会”加“成效展”的办法相当奏效,基层的热情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此后,习近平同志又提出了标准和措施,这为“千万工程”的顺利铺开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由此可见,做好任何一项工作,既要我们在顶层设计上认真谋划,也要我们有抓好落实的方式方法。20年来,“千万工程”深刻改变浙江农村,其中蕴含着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一系列科学思维和方法。笔者梳理了七种“法宝”,从中可以一探“千万工程”成功的秘诀,也能为我们当前和今后做好各项工作提供宝贵借鉴。

“千万工程”背后的七大“法宝”

衢州市柯城区沟溪乡余东村 图源:新华社

一、千条万条,让群众受益是第一条

《习近平浙江足迹》记载,“千万工程”实施之初,习近平同志对地方能不能办现场会提了三条标准,其中一条是“看老百姓口碑,考验‘千万工程’是否真正让农民受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可以说,“千万工程”之所以受到欢迎,就在于真正让群众受益,从而赢得了群众实实在在的口碑。

比如,地处钱江源头的金星村,是衢州开化实施“千万工程”的样板村。过去,村民靠“种种砍砍”为生,“千万工程”在全省开展后,金星村逐步推进绿化美化、垃圾集中收纳等。到2006年初,这里成为山林茂密、绿树成荫的生态村,被评为全省首批全面小康示范村。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强调“办实每件事,赢得万人心”。每项工作,他不是点个题、提个要求就完事,总是亲力亲为、一抓到底,抓出成效。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为群众排忧解难。”

说到底,衡量工作得失的标准,就看是否让群众受益、使群众满意。“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全心全意办好群众需要的、想要的实事,我们的事业才能有“源头活水”、生生不息。

“千万工程”背后的七大“法宝”

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梅林村

二、找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最优解”

如今,走进浙江的农村,令人眼前一亮的,是每个村子都有不同的乡土风貌、精神气象。在推进“千万工程”的过程中,浙江既最大程度尊重了农村发展的原貌,也遵循了不同村子自身发展的规律,“量身定制”出了多姿多彩的美丽乡村。

比如,前段时间省委书记易炼红在衢州市调研时考察的清漾村,就是在“千万工程”的指引下,保护好、利用好、开发好生态和文化资源,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绿富美”;而靠吃“改革饭”发展起来的金华东阳市花园村,则是借“千万工程”的东风,走上了以工富农、以工强村的城镇化之路,现在已经是年营收超过600亿元的“村域小城市”。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千万工程”从一开始就注重“千村千面”“万村万象”,立足不同村的具体情况,分类确定建设模式,制定“一村一策”,推动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韵”。正是掌握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科学方法,不搞整齐划一、不做过头事,才让浙江千万乡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最优解”,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千万工程”背后的七大“法宝”

金华东阳市花园村 图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