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从“一池雪”到“七彩光”——山西运城千年盐湖变身记(3)

新华社记者杨晨光摄

对于盐湖生态环境的变化,沿岸的村民更是深有感触。“过去盐化工开采严重的时候,遇到刮风天气,沿湖的住户都不敢开窗户,芒硝的白色粉末随时就吹到屋里了。”蚩尤村村民曹涑盛回忆说。

如今在盐湖周边村庄,泥泞的土路改造成了干净整洁的绿道,不少人开起了农家乐、饭店、采摘园,吸引过路的游客驻足停留。

“傍晚时分,吹着南山的风,静静远眺五彩斑斓的盐湖”……一个个活泼动感的短视频获得了成千上万的点赞,让盐湖周边的小村庄在网上吸粉无数。

运城市有关部门的数据显示,2023年春节和“五一”期间,有70多万游客来盐湖观光游览,旅游综合收入1800余万元。

运城市副市长刁海鹏说,近年来通过举办池盐文化旅游周、环湖自行车赛等活动,盐湖逐渐成为市民亲山亲水亲自然的好去处和打卡地。

从“一池雪”到“七彩光”——山西运城千年盐湖变身记

从历史文化到科研价值,千年盐运文化注入新内涵

紧邻盐湖北岸,嵌入古城墙的河东池盐博物馆颇具特色。馆长潘海珍说,博物馆利用了修复后的盐池中禁门遗址墙体空间,是中国唯一一座全面展示古老池盐文化的专业博物馆。2021年11月开馆后,伴随着盐湖生态修复,看盐湖、参观博物馆成了很多游客的必游路线。

从“一池雪”到“七彩光”——山西运城千年盐湖变身记

这是5月17日拍摄的河东池盐博物馆外景。

新华社记者杨晨光摄

这座浓缩了运城4000多年盐文化的展馆,吸引着不同年龄的游客到访。正在馆内参观的市民郭亚琴曾经是原盐化局彩印厂的一名保管员,从小和父辈在这一片区域生活,她见证着这里从工厂到博物馆、景区的变迁。“我第三次来博物馆参观了,这次儿子从外地回来,带他来看看这里的老照片和老物件,讲讲过去的故事。”

几千年盐运历史造就了丰富的池盐文化,留下了以盐池禁墙、虞坂古盐道、池神庙等为代表的文保单位;传承千年的五步产盐法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项通过口传心授、代代传承的技艺,如今只有少数老工人掌握。”孙冬青说,当地正在计划重拾这一古法制盐技艺,让这项宝贵技艺传承下去。

运城盐湖不仅积淀了厚重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也承载着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5月下旬,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的研究团队,深入盐湖腹地,采集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数据样本。据专家介绍,此次采集分析,目的是研究运城盐湖中微生物种质资源多样性的保护与应用开发。

“近些年,中条山和盐池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吸引了越来越多高校、科研团队的到访。”运城市盐湖生态保护与开发中心副主任关妍说,如今,运城市盐保中心设立了5位博士的工作室、3个野外观测点,开展了盐湖环境科学钻探项目和微生物、大气气溶胶、古环境与古气候、盐湖水生生物等多项科学研究。

一幢建筑物也是千年盐湖文化内涵变迁的见证物。位于盐池北岸的运城市盐湖生态保护与开发中心,是在原盐化局彩印厂的旧址上改建而成,这幢建筑的功能也从“生产”变为了“保护”。走进其中的生物多样性展馆,这里收集了中条山、盐湖的动植物等标本数百种。

关妍说,这里不仅仅是研究基地,还要开展盐湖生物多样性科普教育,增强全民守护盐湖生态意识。我们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让生态盐湖造福子孙后代。

从“一池雪”到“七彩光”——山西运城千年盐湖变身记

文字记者:秦交锋、魏飚、王皓

视频记者:徐伟

编辑:王黎、李欢、戚文娟、宋为伟、程昊、郭洁宇

统筹:周咏缗、郜新鑫

海报设计:姜子涵

(责任编辑:许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