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从十年里的三场座谈会,看总书记这样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3)

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

问和答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也是中国一以贯之的坚持。

第一次座谈会召开前,京津冀一体化并不是个新鲜事。在那之前,再向前追溯30多年就已有“首都圈”的概念,京津冀区域规划编制也早已启动,但一直未能落地。

“北京吃不了、天津吃不饱、河北吃不着”,京津冀发展的不均衡、不协调广为人知,但就是痼疾难改。

破局难,难在利益藩篱,难在行政隔阂,更难在思维定式。

2014年2月,在召开第一次座谈会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看得通透:

“京津冀发展合作走到今天这样的程度,光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已经不行了,光靠简单的来回相互走动已经不灵了,光靠孤立地签订几个协议已经不足了。”

“来回走动一次,吃一次饭,过去还要喝一次酒,签一个协议,搞一个仪式,然后各干各的,这种浅层次的合作甚至是形式大于内容的合作,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必须进行顶层设计,用顶层设计指导、引领、推动合作。”

顶层设计,是抓大事、谋长远之举,是一次深层次的“重构”。

首先是思维的重构。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次座谈会上反复强调,要“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

京津冀纷纷自我审视。

北京说:“我们不能求大而全,忙着自个儿去吸引、集聚”;

天津说:“在北京和河北之间,要想想我们自己的定位”;

河北讲:“我们不能光想从京津得到什么,也要想他们需要什么,我们能做什么”。

规划先行,重构区域定位。

在第一次座谈会召开后的几年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首个跨省级行政区的京津冀“十三五”规划、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等重磅文件相继推出。燕赵大地,蓝图叠加施工图,新路通达新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