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高精尖”产业梯队
集成电路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引擎,也是我国被“卡脖子”的重要领域。有感于缺“芯”之痛,亦庄花20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资源,做着短期收效甚微,但必须有人突破的工作。2002年7月,中芯国际全资子公司中芯北京落户亦庄,国内有了第一条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随着我国发展壮大,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刻不容缓。”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部署。在亦庄大力支持下,中芯国际先是在北京筹建二期工程——中芯北方,后又建设中芯京城项目,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改善工艺平台,推动产能扩充,打造目前中国内地最大的逻辑芯片代工生产基地。“项目建成后,在京月产能将达到约35万片。”中芯国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经预估,公司今年上半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3%。“高精尖”的路不好走。中芯国际是这样,亦庄亦是如此。2014年,是格外艰难的一年。曾经在亦庄“一家独大”的诺基亚宣布关闭,导致产业链相关企业接连关张,一些产业向别地转移。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亦庄坚守“高门槛”的目标不动摇:调结构,必须在全球产业调整中找定位,在国家面向未来的产业布局中找位置,在科技竞争的领先一步中找先机。
在英文中,TIDE是潮流之意。以此为名的北京泰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凭着独辟蹊径、人无我有的研发项目选择和众多填补国内空白、安全有效的药物,成为亦庄的纳税大户。与泰德制药一样,谋新求变的,还有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走进这家国内最大的疫苗生产基地,多个现代化疫苗生产车间在厂区内一字排开。截至目前,北京生物已累计生产新冠疫苗数十亿剂,出口100余个国家和地区。调结构是个细致活,既要有当下战术、更要有长远战略,既要求路线图清晰可见、更要求施工图具体可操作。落脚到实践,生物医药之后又该剑指何方?商业航天是个选项!走进荣华南路——地盛街附近,你会听到一个更霸气的别名——“火箭街区”。这是因为,亦庄内与卫星网络相关联的企业,大多在此落子布局。
1998年,这里便迎来航天“国家队”的代表之一长征火箭落户;2012年,又迎来国内首家民营运载火箭研发企业。近几年,亦庄民营航天企业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目前,全世界有11个国家能发射卫星,只有中美两国有能成功发射卫星的民营航天公司。星河动力航天副总裁夏东坤坦言,今年,任务安排紧锣密鼓,9月底还有一箭5星的交付。
北京经开区双子楼。(北京经开区工委宣传文化部供图)
仰望苍穹,不止有星辰大海的奔赴,更有人人受益的便利。基于北斗技术,全图通位置网络有限公司正在完善针对非暴露空间的导航地图。首席运营官蔺陆洲说:“地下空间的全量数据是我们最大一块业务。地铁、地下停车场、机场、隧道、人防、矿山等非暴露空间市场可观。”
国际市场的“硬通货”
“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习近平总书记以“四个面向”指明科技创新的方向。站立于亦庄这块产业发展高地,总能触摸到世界产业前沿的脉动。
全球每四个智能显示终端,就有一块显示屏来自京东方——从默默无闻到被人熟知,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走过漫漫长路,最终带领中国显示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从大到强。走进京东方技术创新中心展厅,一系列柔性显示解决方案衍生出让人眼花缭乱的产品。仅2021年,公司实现营收2193.10亿元,同比增长61.79%;连续5年总出货量位列全球第一。亦庄,是京东方的福地。2009年8月,京东方在此投建中国大陆首条8.5代线。其间,亦庄不仅开通办理手续的绿色通道,更以8.5代线为核心,促成康宁、冠捷科技和住友化学等世界500强企业就近配套,形成全球为数不多的“石英砂进,电视整机出”的高端制造中心。
北京经开区BDA企业大道。(北京经开区工委宣传文化部供图)
GE医疗在全球销售的每三台CT设备里,就有两台在北京亦庄生产——
每天,超过2000万中国患者受益于来自GE医疗的产品和技术,却很少有人留意,遍布全球应用的GE品牌CT影像检查设备上,早就贴上了“made in China”的标签。“在亦庄的基地可以生产GE医疗目前最高端的CT机;在GE医疗板块中,位于亦庄的影像设备制造基地规模也是最大的。”GE医疗中国首席技术官孙旭光告诉记者。
几年前,考虑到成本等因素,不少跨国企业把产线从中国迁出。2018年,GE也把北京工厂中两条供应北美市场的经济型CT设备生产线迁离中国,紧接着又把一条高端CT生产线搬到北京。“在亦庄的基地,我们的供货、质量非常过关,这里组织生产的设备非常有竞争力。”在GE医疗中国供应链总经理陈和强眼中,中国供应链可靠、韧性强,有着品质的优势。
北京经开区风景如画。(北京经开区工委宣传文化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