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焦点访谈:餐桌内外看变化——饭碗里的“中国芯”(2)

就在去年,国家作物种质库新库开始试运行。在这里,每一份种子将能保存50年,在这期间,这里的科学家们将持续对它们进行基因测序、深入探究这些种子的遗传奥秘,也为全国的育种专家们提供育种资源,让中国种子的研发掌握在中国人自己的手中。

在我国,玉米不但是重要的口粮,更是主要的动物饲料和重要的工业原料,国内玉米产量一直存在缺口。增产是这些年玉米育种的一个重要方向。

焦点访谈:餐桌内外看变化——饭碗里的“中国芯”

夏末,在北京顺义的试验田里,黎亮和学生们正在和新培育的玉米品种进行一场特殊的拔河比赛。把玉米茎秆拉到一定角度,精确测量所需要的拉力,就可以直观地看到,这个试验品种抗倒伏的能力有多强。

玉米要提高亩产,提高种植密度是主要途径,但是种植太密,很容易发生倒伏。

黎亮和他的学生们正在培育的这个玉米品种,是一个高产又不易倒伏,适合机器收获的品种,它的抗倒性,正是来自国家作物种质库中保存的遗传资源。

在田间,黎亮一直随身携带着平板电脑,每一株玉米都有一个二维码,他只要轻轻一扫,就能看到这株玉米的所有信息。

在这个试验田里,每个玉米品种只种植一行,两亩地里一共种着1000多个不同品种的玉米。在它们当中,最让黎亮惦记的是这几株看起来不起眼的玉米,被叫作“单倍体诱导系”,它本身并不携带增产抗虫等优质基因,但却能大大缩短中国育种专家们育种的时间。

焦点访谈:餐桌内外看变化——饭碗里的“中国芯”

从种质资源创新到育种技术创新,中国育种专家们深耕农作物育种基础创新,让中国育种从1.0时代逐渐向世界最先进的4.0时代追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钱前说:“育种进步是跟着国家科技进步一起的,第一个阶段是农民育种,在田间发现好的;第二是上世纪20年代、30年代开始使用杂交育种;第三是知道性状怎么控制,遗传基因在哪个区域里面,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现在做到4.0,生物育种,逐渐开始成为主流,从随机到定向选择。”

随着技术的进步,中国农作物种子国产率也不断提升,目前,我国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中国粮”基本都用上了“中国种”,粮食产量近年来屡创新高。在这背后,还有中国育种专家们不断继续创新的努力。

焦点访谈:餐桌内外看变化——饭碗里的“中国芯”

海南三亚,在北方只能种植一季的作物,可以在这里实现两季甚至三季种植,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育种专家。